白昀
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評價目的在于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課程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提高專業能力。通過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具體做法是:善用鼓勵性評價,樹立學生自信;巧用導向性評價,引導學生思考;活用自省性評價,關注學生發展。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課堂評價;鼓勵性;導向性;自省性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評價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課程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提高專業能力。評價是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品德發展與提高的過程。那么,課堂上如何通過評價更有效地達成品生課堂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呢?我主張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善用鼓勵性評價,樹立學生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評價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我愛美麗的生命》時,我讓孩子們分組討論后幫小動物們分類。其中一位孩子代表小組上臺將鴨子分到了“水中隊”一欄,臺下的孩子哄堂大笑,大喊:“錯啦錯啦!”臺上的孩子一時窘得不知所措。可是仔細聽臺下孩子的反饋,我發現答案也是不一致的,有的喊:“是陸地隊。”有的喊:“是空中隊!”我沒有責怪臺上的孩子,也沒有批評臺下的孩子,而是一句“再仔細想想,怎樣分更合理?繼續努力!”及時給學生以鼓勵。同時也鼓勵臺下的孩子繼續思考,這時臺上的一位孩子開心地喊起來:“我覺得應該是陸地隊,因為它大部分時間是待在陸地上的!飛和游都只有一小會兒。所以應該歸陸地隊!”臺下的一個學生質疑到:“我媽媽說了,鴨子是禽類,野生的鴨子是會飛的。我覺得應該屬于空中隊。”這邊話音剛落,又有一個孩子舉手說道:“可是鴨子會游水,歸‘水中隊也沒錯呀。”這時,我及時肯定道:“孩子們,你們都能用心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我把大拇指送給你們!其實,這個歸類并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能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合理的分類,都是對的!恭喜你們,都答對啦!”看著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明白了,正是激勵性評語給了孩子繼續思考的機會,挑戰不同的勇氣和再一次表達見解的自信。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二、巧用導向性評價,引導學生思考
抓準“空白點”。“我們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為學生表達思想和感情、進行創造活動提供了方便。對話中的學生并不只是傾聽的一方,他們是對話的卷入者、參與者,他們的感受、思想、感情和對問題進行思考后得出的結論可以向對話的另一方(教材)表達。”(魯潔語)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運用開放性的評價為學生創造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引導他們發展求異思維。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水的秘密》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教師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液態的水很常見,那么日常生活中氣態的水還有哪些呢?說說你的發現。”
生1:“我發現水燒開后,有一層白氣漂在空中,他們是氣態的水。”
生2:“云也是氣態的水。”
師:“說說你的理由”教師沒有做出評判,而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2:“因為云飄浮在空中。”
師:“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搖頭。)我們把飄浮在空中的水蒸氣叫作氣態的水。云的確是飄浮在空中,那它是不是水蒸氣呢?我們來聽一聽小水滴的話。”(播放課件)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云是懸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是液態的水。
教師講述:“其實氣態的水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播放視頻)。只要你有善于觀察的眼睛與善于思考的大腦,你一定會有更多與眾不同的發現。”
這樣的評價抓住教材中的空白點,結合相關的課件視頻,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矯正學生錯誤的判斷,引導孩子們對知識難點進行深入的思考,最后達到課堂追求的教學目的。
三、活用自省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指導他們今后的行為。
例如,上《紅綠燈,在站崗》時,為了引領學生認識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就根據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設計了以下問題:快遲到了,遇到紅燈闖不闖?紅燈亮了,可是沒什么車,身邊的人都過馬路了,你跟不跟?通過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幫助學生明白不論何時,何種情況都應該遵守交通規則。緊接著播放視頻案例,讓學生判斷其中的做法是否正確。最后課堂延伸“小手拉大手,安全你和我”,請孩子評價家人是否都能文明出行。將常規交通安全知識與評價相結合,從而指導學生的行為,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評價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研究。只要我們能時刻圍繞“以生為本”這個中心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靈活地使用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就一定能讓課堂評價更好地為品德與生活課程服務。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