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燕
摘 要:2017年9月,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迎來了一次語文教材的大變革。在“部編版”語文新教材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中國古代詩文在教科書中所占的比例急劇上升。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中國教育中,將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然而意境優美、寓意深刻的古詩文,對于理解能力尚淺的小學生而言還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理解、感悟。
關鍵詞:語文;古詩文;教學
一、詩情畫意——詩配畫
自古以來,詩不離畫,畫不離詩。對于小學生來說僅憑借語言文字來直接體會古詩文的意思及意境,是有極大難度的。針對兒童以具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利用詩文想象創作詩中景象,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文所描繪的情境,體味詩情也就事半功倍。例如,教學《村居》一詩時,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一邊吟誦,一邊引導學生在白紙上畫出細長的青草、飛翔的黃鶯、春風吹拂的柳樹、放風箏的孩童……無形中學生將自己構想成了畫中的主角——天真活潑的孩童。身在畫中的學生,對詩中春天來臨時的喜悅,印象將更加深刻,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循文悟詩——文包詩
蘇教版教材中首創的“文包詩”課文,將千古名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個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這樣的形式對我們古詩文教學也有借鑒意義。比如,在學習《小兒垂釣》后,我就鼓勵學生嘗試進行一次“文包詩”的創作。首先,確定故事框架——兒童水邊釣魚、詩人訪友問路。接著,讓學生根據詩句進行想象,讓細節變得更豐滿:兒童垂釣水邊的環境;兒童的、詩人的心理活動;兒童“遙招手”時的動作、表情等等。最后,構思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在創作中,一次古詩文的學習,在一篇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就成為了一次與詩人心靈的相遇。
三、百讀不厭——多種形式的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文語言的優美,領悟詩文大意,體味詩文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以誦讀為主線,去編織古詩文的課堂教學。
(一)抓“三要素”誦讀
古詩文誦讀時要抓住語調、韻律、節奏三要素,引導學生讀好詩文,讀出詩意。就像《漁歌子》一詩,語調自然,節奏平緩,誦讀時可抓住其尾韻,借鑒詩文吟誦平長仄短的規律,將“飛、肥、歸”幾字的字音拖長。這樣,在悠揚的誦讀聲中,白鷺振翅高飛、春季鱖魚的肥美、樂不忘歸的漁翁的畫面便浮現在腦海之中,學生對詩文中那份閑適感受更加深刻。
(二)師生對讀
課堂不是學生或者老師的獨角戲,應是師生共同合作、共同成長的天地。課堂上師生對讀古詩文,不僅讓范讀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還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例如:《漁歌子》教學中,我找出張松齡勸張志和回家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我當哥哥,一位學生當張志和。我讀一句“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生對一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然后再與全班學生對讀,在這一唱一和的勸答對讀比較中,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這樣,感悟作者心境的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身臨其境讀
欲讀懂詩,就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這一首詩文的創作背景……將自己融進詩文中,身臨其境地去誦讀。教授古詩文時,可以以作者的生平或某一變故的發生為契機,讓學生“穿越”其中,與自己的生活建立紐帶,感受詩文的情感、意境。比如,執教《石灰吟》一課時,創設故事情景,學生經歷于謙坎坷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誦讀《石灰吟》:一誦意氣風發少年情懷;二誦官場沉浮為官感悟;三誦視死如歸臨刑陳詞。最后,學生再以后人的眼光“四誦后世評價”。學生在經歷了作者的人生之后,對詩文理解更深入,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于謙如石灰一般的高尚品格。
(四)肢體動作輔讀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被有趣的互動所吸引,利用這一特點在教授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在誦讀過程中加上肢體動作。例如,誦讀《江南》時,讓學生自身作為蓮葉,用手當作小魚,一邊讀一邊讓“小魚在蓮葉周圍嬉戲”;學習《人之初》時,師生一起打著節奏拍手誦讀;學生搖頭誦讀《靜夜思》……像這樣學生拍手讀、搖頭讀等,不僅可以增加學習古詩文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輔助學生進行古詩文記憶。
(五)多媒體輔讀
古詩文是集文字美、音樂美、畫面美為一體的文學體裁,但對學生來說,真正理解千年前的詩人所描繪的詩意是有困難的。針對其特點,教學中可以選取與詩歌感情表達一致的音樂渲染,借助與詩歌意境氛圍相仿的圖景想象,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古詩文的意境,拉近學生跟作者的距離,幫助學生體悟詩意。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選取樂曲《高山流水》作為配樂創造一種山高水急、瀑布奔流的氛圍,并在多媒體上呈現瀑布飛流直下、從天而降的壯觀圖片,在聽覺、視覺的雙重沖擊下,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理解詩意,感受廬山瀑布雄奇的景象。
優秀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留一分詩意,感受古詩文生命的律動,讓濃濃詩意真正在課堂棲居。
參考文獻:
[1]張緒敏.議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4(13).
[2]韓文進.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策略研究[J].新一代,2017(18).
[3]劉秀芹.簡析古詩詞教學的美育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綜合)上旬,2013(10).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