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接觸更多知識的初級階段,數學教學占據著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逐漸開始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課堂的學習質量,而教師可以通過興趣教學法實現這一把目標。對興趣教學法進行簡單的概述,探究興趣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趣味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各學校開始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創新。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時,明顯提升了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不足,再加上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很難讓學生完全掌握,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甚至厭惡數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針對這一問題采取興趣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
一、興趣教學法的簡要概述
興趣教學法就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專注于數學的學習,就必須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形成一種持久的行為習慣。興趣教學法改善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刺激、引導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強制的要求,而是將死記硬背變成課程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效率。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應用,能夠促進學校整體教學體系的創新改革,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在小學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興趣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通過多媒體設備創造情境教學
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知識更加抽象,更加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比較大,會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困擾,從而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不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造成教學質量不佳。針對這一問題,數學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增強數學的文化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興趣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課堂上創造課堂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內容時,可以以動畫的形式播放關于該章節的教學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展示,發現分數的特點,教師根據視頻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以及延伸更多的知識點和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深入理解分數的定義。這種教學方式增強了數學文化的感染力,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通過情境教學,學生對數學知識能有更生動的理解,并享受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數學概念的知識本來就比較枯燥、抽象,不利于小學生理解其本質,因此通過多媒體設備創造情境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數學規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將教學過程游戲化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根據興趣教學法,小學生最喜歡的就是游戲,因此在枯燥的數學教學中融入游戲環節能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設計的游戲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兩者必須進行結合,具有目的性,才能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克與千克”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全體學生進行擊鼓傳花的游戲。教師最先提問,問題的形式為“某某物品的重量為多少克?”然后開始傳遞小花,當教師停止擊打的時候,拿到小花的同學進行回答,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獎勵,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懲罰。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該確保所有學生都集中精力與游戲之中,沒有交頭接耳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通過這種游戲環節,學生會對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有更具體的了解,例如一瓶飲料250 g、一個雞蛋30 g等等,建立了學生對克的實際認知,并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特殊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質量能得到顯著提升。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
小學數學內容不像語文,生動形象,教學手段多樣化,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根據興趣教學法,數學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更好地理解數學理論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中,有一章節為“多邊形的面積”,該章節有關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運算,學生通過手工制作平行四邊形,然后將其分解為一個梯形和三角形,最后將梯形和三角形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標準的長方形,通過這種操作方式求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該過程就是將理論變為實踐的過程,學生通過已學的知識進行新知識的探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在課改提倡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使用興趣教學法,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度,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索數學世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呂大江.興趣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4):42.
[2]侯正琴.例談興趣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09(1):83-84.
作者簡介:馮學軍,男,職務:教師,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與研究。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