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摘 要:微課以其短小精湛的特點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應用微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學會自主學習,還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有效地突破重難點知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立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就如何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有效應用微課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微課;應用對策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內容,其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其尚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訓練點多、教學目標難以聚焦等,導致閱讀教學質量差強人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嘗試利用微課,在課前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結合自主學習任務單,實現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利用微課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突破重難點知識。在課后,引導學生再次觀看微視頻,實現知識鞏固。具體來說,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是這樣應用微課的。
一、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倘若學生能在課前自主而有效地預習新知內容,其將對新知內容產生感性的認知,同時發現新知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此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掌握有價值的語文知識。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來說,其自主學習能力是有限的,在沒有教師的監督下,其往往會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應付預習任務。針對該問題,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嘗試在課前利用班級微信群,為學生上傳精心錄制的微視頻內容,鼓勵學生在課下自主下載、觀看,并結合所給出的自主學習任務單,有針對性地自主學習新知內容,以此提升其預習質量,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再見了,親人》該內容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為學生錄制了微視頻,并呈現了這樣的自主學習任務單。
《再見了,親人》在自主學習任務單:
一、學習指南
1.課題名稱:《再見了,親人》。
2.學習目標:自主下載、觀看微視頻內容,分析總結這篇文章的表達特點。
3.學習方法:利用計算機反復觀看微視頻內容,在視頻內容的引導下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4.課堂學習形式預告: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以小組為形式就自己課前所完成的學習目標進行討論,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點評;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預習問題,在集體中共同解決。
二、學習任務
1.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學習方法。
2.對文本內容分段,并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3.用所學到的知識,對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表達特點進行說明。
4.說一說,這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有何特點。
三、困惑與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基礎的語言文字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采取分段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段落含義,感知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文本解析無法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一些學生在教師的長篇大論中對所閱讀的文本失去了興趣,得不償失。針對該情況,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立足學生的閱讀興趣所在,嘗試利用微視頻,向學生直觀地展現文本內容,以此使學生在觀看、體驗的過程中,既能產生閱讀興趣,又能對自主探究到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仍以《再見了,親人》為例,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先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就自己的課前預習情況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在積極的討論過程中營造出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接著,我則引導各組成員提出本組的預習問題。比如,一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作者要將文章的題目取為“再見了,親人”,“親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在該問題的引導下,我為學生播放了有關的微視頻,使其在依依惜別的場面觀看中,感同身受,以此感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感。如此教學,不僅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觀看中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分析、探究興趣,還可以使其在視頻的輔助下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效地實現重難點知識突破。
三、課后復習,引導學生拓展延伸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后活動開展中,教師往往利用教材后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如此枯燥的習題演演練方式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基于此,我在閱讀教學復習活動開展中,嘗試利用微視頻引導學生再次觀看,復習基礎知識,并在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的過程中,自主地仿寫片段,以此在讀寫結合中,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促進其寫作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微課輔助教學的作用,在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中激發學生興趣,實現重難點突破,在課后引導學生讀寫結合,以此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慧芳.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及對教改的啟示初探[J].學周刊,2017(31):153-154.
[2]白桂芳.“精彩課堂不曾預約”: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90.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