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課堂提問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課堂氛圍的重要形式。那么課堂提問的恰當與否,是關系到數學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無論現在提出多少新式的教學手法,課堂上的“提問”可以說是最古老、最基礎并且最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因為在課堂上,通過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和對話,教師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維動向。提問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現實的經驗來看,可能由于一些因素,特別是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往往有效性不夠,學生不愿積極回答;或是直接與答案的對錯掛鉤,學生懼怕回答。因此,如何通過提問,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則需要教師把握好提問的核心要求和實施策略。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核心要求
1.問題明確,重點突出
數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由感性思維邁向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要給學生打下良好的數學素養基礎,在日常的課堂提問時,教師就要注意明確問題的目的,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對經驗的掌握情況進行提問,要盡量避免和教學內容、所用教材無關的問題。
2.問題過程要有層次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問題的邏輯分析能力其實還是比較有限的。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和教材內容范圍的問題,或者問題的深度把握不當,學生就會對問題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影響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聽課興趣。因此,教師在提出較難的問題時,要對問題進行評估,如果是比較復雜的問題,要將問題分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主動學習。在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單元,引進了余數的概念。那余數和什么數有關呢?在講這個知識點時,很多教師會用實際的實驗,讓學生自己來驗證關系。比如用小棒擺正方形。通過改變小棒的數量,觀察從8根增加到16根,一般都會得出以下數列:
8根:8÷4=2(個)
13根:13÷4=3(個)……1(根)
9根:9÷4=2(個)……1(根)
14根:14÷4=3(個)……2(根)
10根:10÷4=2(個)……2(根)
15根:15÷4=3(個)……3(根)
11根:11÷4=2(個)……3(根)
16根:16÷4=4(個)
12根:12÷4=3(個)
師:大家看余數有什么特點啊?
生:余數都小于4。
師:為什么余數不會是4,或者大于4呢?
生:因為(那樣的話)就能再搭一個正方形了。
師:所以余數總是比除數小,對不對?
比起直接通過算式就告訴學生“余數一定小于除數”的結論,通過進一步的問題設置,可以讓知識點的導出更加順理成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問題過程的層次化是提問教學的一個難點,它往往需要教師把握課程核心要求、了解學生心理、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注意力集中能隨時應對等。
3.問題要具有創新性
要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就需要教師營造比較有趣的課堂環境,其中教師的提問就需要有創新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相關內容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汽車的輪子是圓形的而不做成方形呢?為什么課桌的最上層是方形的平面而不是圓形的呢?這樣的問題不但切合學生實際生活,也能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
1.構建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
傳統意義上來說,一般教師是課堂提問的主角。但是為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應該要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角,不但要讓學生“敢問”,還要“會問”。但是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教師要在有限的條件內,為學生創造促進溝通的環境。比如,教師可以巧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二年級第四單元“表內乘法”,教材設計了游樂園游玩的場景。教師可以通過情境中的三組信息,讓學生分組選擇感興趣的項目,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及進行討論和相互交流,而教師也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予以鼓勵和指導。
2.活用教材內容
新人教版的教材里,設立了“框框語”,有“數學萬花筒”“你知道嗎?”等,介紹了古代及現代的數學常識、成果,以及最新的數據和資料。如一年級中講到“購物”時,不僅講了舊版的人民幣,還讓學生辨別它們和現用的人民幣有何區別;“北京申奧成功”等社會現實也在練習中展現。這一些課外拓展材料要充分利用,教師可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這些知識,接受學生的提問,再使用信息手段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的答案。這不但能使學生了解數學的淵源發展,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更讓老師和學生的思維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提問和探究中開拓眼界。
3.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提問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但是教師也要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把握好提問與回答的節奏,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也不要過快地推進上課進程。過多的思維和互動學生也會感到迷茫,找不準課程的重點;教師要在適當的節點對內容進行總結和回顧,在總體上保證課堂質量。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藝術。從小學數學教學來說,科學有效的提問能幫助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保證提問內容明確、過程有層次性、有創新性和趣味性;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營造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注意課堂節奏,活用教材內容,從而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目標,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教師的教學更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1]龔華林.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1).
[2]朱蕓.滲透數學思想,提升思維品質[J].學苑教育,2019(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