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愷 李振宇
摘 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熱詞在生活中不斷響起,高中美術專業學生不能認為這些和自身沒有關系。藝考一直以來以手頭功夫和畫面效果定高低的時代雖然還沒有過去,但如果只停留在比拼手頭功夫這個層面上,也必然將失去學習美術專業本應具有的樂趣。對此,高中美術教師應該從提高學生認知能力、拓寬學生視野的角度出發,在專業技巧類練習之外,開設中西方美術史課程,讓學生在未來更加具有競爭力。
關鍵詞:認知能力;中西方;美術史
一、談資比奢侈品更珍貴的時代
高中生通過美術專業考上大學在現今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有的學生是從小開始學美術,有的則是從高中才開始學習。不管是哪一種,他們學習美術的主要方向都是素描、色彩、速寫,有的還會學習設計和創作,其核心是提高審美能力和手頭功夫。對于絕大部分的美術生而言,只要能夠在美術考試中把一張畫畫好,丟分的點越少越好,得分的點越多越好,這就可以了。
如果站在考學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正確,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學生學習美術專業,不知道美是怎么發展的、美的歷史是怎樣演變的,不了解一些名畫,也不了解一些大師,必然會失去一些樂趣。
如果單純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可能失去的只是一些樂趣,但是現在有不少的高等美術院校在校考中考到美術理論,這就讓學習美術史知識具有了幾分現實意義。另外,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以往設計一個設計一個東西,將來很可能通過人工智能就能夠設計出來,而且效率比人高得多。如果還只停留在提高手頭功夫這個層面上,不去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的話,顯然是不行的。
二、理解和解釋
高中美術生涯有點像是打怪升級的游戲,而且是一條主線幾個劇本,主線是造型,靜物的造型、人物的造型、色彩的造型。而劇本呢,無非就是素描、速寫、色彩。
在這個打怪升級的過程中,除了要緊緊抓住造型這條主線,還要獲得各種徽章,比如說構圖能力徽章、空間處理能力徽章、黑白灰關系徽章、表現語言徽章等,獲取的徽章越多,徽章的等級越高,這個游戲就玩得越好。
在玩一個游戲的時候真正讓人感到進步的是什么?游戲技巧由生疏到嫻熟的過程當然是其中之一,但操作系統的熟練還不是最能讓人感受到進步的,有的游戲的操作極其簡單,并不需要反復練習以熟悉這個系統。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進步的呢?
是對這個游戲的理解。當對一個游戲的全套邏輯都理解了,知道它背后的升級原理、獎懲機制、底層邏輯之后,這個游戲在我們眼里就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回到畫畫這件事情上面,很多人強調練習,反復練習,這沒有錯,要熟練掌握一項技能當然需要反復而且枯燥的練習。當我們進行一個動作的時候,大腦就會有一個相應的單元被點亮,進行一套動作就會有一片相應的腦區同時處于興奮狀態,反復練習會加深這些單元和腦區的聯系從而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騎自行車和系鞋帶,你不需要再去思考手腳應該怎么配合才能把自行車騎好,只需要看著路就可以了;還有即使在一片漆黑的環境里,只要手摸到鞋帶就能把它系好,不需要眼睛去看。這些動作早已經在大腦里形成固定的連接,只要啟動就能完成,不需要思考。
但是話說回來,騎車系鞋帶畢竟是一項簡單而且機械的活動,對應畫畫來說就跟排線差不多。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不斷升級,單靠重復和機械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站在更高維度去理解。
而美術史的相關知識、大師生平、代表作品和圍繞作品展開的賞析,就是一個更高的維度。
三、對開展美術史課程的思路
很多人覺得美術史枯燥乏味,再加上歷史上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多的風格,學生一定不喜歡,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對的,而且太過于印象流了。美的歷史也是有主線的,從史前文明開始,人類懂得制造石器之前,美就已經存在于人類的觀念里了。
像新石器時代人類制造的燧石手斧,兩端的造型非常對稱而且優美,對稱性就是人類對美最原始的追求。這一特性在古埃及得到高度發展,不管是金字塔、神廟、雕像,還是壁畫,都體現出令人驚嘆的對稱之美和秩序之美。
到了中世紀時期,人們的思想和欲望被禁錮,這個時代的美術作品的風格大都顯現出僵硬的動作,刻板的表情。也因為這種禁錮,在14世紀人們才會迎來偉大的文藝復興,同時孕育出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樣的大師。
如前文所述,美的發展也是有主線的,只要抓住這條主線,其內容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比如,為什么到了近現代會出現那么多復雜的流派,這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照相機的發明。藝術家們發現再怎么寫實,也無法像照相機那樣快速將人物或景象定格下來,于是傳統的寫實學院派漸漸被更多擁有新思想的藝術家取代,因而發展出現如今這樣龐雜的藝術形式。
當然,如果只是從美這個單一的角度去開展美術史課程教學,那確實會感覺枯燥乏味。要講解一個時代的美術發展特征,就不能生搬硬套,把書上的內容塞給學生,而是應該結合這個時代里包括人文、科技等在內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在多個角度,全方位地讓學生理解美的歷史。
這樣做,學生會對美術這個學科的認知提高一個臺階,回過頭去看待他們現在所學的技巧,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