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樂

摘 要: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螢火蟲的數量和種群數量每年都在減少,通過試題闡述螢火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螢火蟲;繁育;可持續發展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一陸棲螢火蟲多棲息于植被茂盛,遮蔽度高,濕度相對高的地方,水棲螢火蟲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更高,喜愛濕潤陰涼,干凈的水源。螢火蟲之間用特定的光信號進行交流,吸引異性,繁育后代。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螢火蟲的數量和種群數量,每年都在減少。
材料二 江西贛州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自然生態環境優美。2015年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江西贛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86元。目前當地“抓捕野生螢火蟲-網絡買賣螢火蟲-商業放飛”已經成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江西贛州成為全國活體螢火蟲輸出最為穩定地區。下表為淘寶網買賣螢火蟲店鋪數量。
材料三 材料三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自2014年開始,與當地政府展開合作,以大耒山為依托,創建了中國首個螢火蟲保護園區——大耒山生態保育園,通過“保護+科普+生態旅游+教育+亮火蟲大米種植”方式,進行螢火蟲的繁殖、復育。亮火蟲大米種植指農民以保護螢火蟲的同時進行水田的耕種,選用非雜交稻、非轉基因的常規稻種,利用古法種植,不噴灑除草劑、農藥和施用工業化肥。種出來的稻谷雖然產量下降,但是品質和口感提升,總的價值提升了好幾倍,通過網絡預售營銷,現已成為大耒山生態保育園最好的周邊產品。
(1)根據材料分析江西贛州能成為中國最大螢火蟲輸出地的原因。
(2)指出螢火蟲種群數量減少的人為原因,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亮火蟲大米種植”模式有何意義。
(4)根據材料,從三次產業入手,談一談如何打造江西贛州螢火蟲市場未來發展方向。
[試題解析]
以《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第8期《螢火蟲熱調查》作為命題材料來源,考查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開發出現的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知識,圍繞地理核心素養中“人地協調觀”,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題,考查農業區位因素相關知識,結合螢火蟲的習性和江西的地理環境,和當地的經濟活動。從社會經濟地理區位和自然地理區位兩方面作答。
第(2)題,考查農業開發出現的問題和環境保護相關內容以及人地協調觀。要求學生解讀材料一螢火蟲的習性,推斷出人類活動對于其生存自然環境的影響,間接減少螢火蟲數量。解讀材料二中人類的活動怎么直接影響野生螢火蟲的數量。針對這些問題怎么利用人地協調觀理論,找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第(3)題,考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從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三個角度回答。
第(4)題,本題屬于相對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第一產業可以嘗試從野生捕捉到人工繁育、養殖的角度出發,如何保證螢火蟲的種群數量;第二產業著手考慮增加螢火蟲附加值;第三產業,結合材料三所提示的信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參考答案]
(1)江西贛州環境適宜螢火蟲生長,數量多;離消費市場近;當地農民收入低,捕捉螢火蟲可增加收入;網店模式的發展,提高了商品的銷售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2)①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森林和水域面積減少,螢火蟲棲息地被直接破壞;光污染影響螢火蟲的繁育;工農業導致水體污染嚴重,破壞了螢火蟲的棲息環境;過度捕捉。②從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環保宣傳等角度考慮。
(3)經濟可持續:營銷模式轉變,提升大米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可持續: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收入;生態可持續:減輕水體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4)第一產業:保護螢火蟲棲息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螢火蟲養殖、繁育基地;第二產業:加強對螢火蟲周邊產品的開發,延長產業鏈,增加螢火蟲的附加值;第三產業:打造螢火蟲生態景觀自然保護區,提升景區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薛飛.基于螢火蟲算法的光伏全局最大功率追蹤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7.
[2]李功,黃鶴,陳道定.螢火蟲熒光素酶的基因工程研究進展[C].中國生物產業大會,200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