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盛勇 李玉蓉
【摘要】探討中醫藥學在健康中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中醫學的基本診療方法、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的現狀等方面進行評價。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有效途徑之一。中醫藥學在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中醫藥學 健康中國 新型適宜技術
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政治保障
中醫學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應用天然藥物防治疾病經驗最豐富的中國,逐漸創立與發展的人類醫藥學。通過對人類社會現象的分析及其內在機理的研究,形成了中醫學特有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制定了史無前例的方針、政策,使得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杰出貢獻。到二十世紀末,全國統計中醫醫院已發展到2594所,其中有全國示范中醫醫院133所,全國中醫專科醫療中心66所,中醫床位25.4萬張,全國中醫藥人員已達52.3萬人,其中中醫師26萬人,為二十一世紀的健康中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中醫學是一門傳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醫學哲學史,也是一門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傳承和發展而奮斗終身的革命事業。這也就是中醫藥學在健康中國的偉大征程中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二、中醫基礎理論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醫學理論保障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及疾病變化轉歸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哲學的醫學思想、人體正常生命現象、疾病的病因病機、治病防病及養生的原則等內容。形成了以疾病治療學、預防保健學、功能運動學、膳食調理學以及養生護理學為主要內容的醫學體系,尤其在以針灸推拿學、藥膳學、康復養生學等為代表的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學方面具有先進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在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下并經過長期醫學實踐中融合了各種科學知識,特別是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及植物學等方面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其中,陰陽五行學說既是中醫學的理論總結,又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生、長、平、消、亡的高度概括。同時,陰陽學說既是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又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啟示,是二進制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既是對人的生、長、病、老、死的高度認識,又是對萬事萬物的生、長、平、消、亡的高度概括,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包涵有陰陽屬性,是數字的起源,更是數學的鼻祖。因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對應相應的兩個數字,即奇偶性對應相應的陰陽屬性。九九歸一既是人類對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類對最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健康中國的不懈動力。在醫療實踐中,運用中醫的基礎理論,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辯清臟腑相互影響關系與病變部位,進行辨證施治,并用臨床檢驗指標作療效評價,從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
三、中醫學的基本診療方法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有力依據
中醫學的基本診療方法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近年來,國內學者均重視對四診的研究,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化程度的日新月異,中醫學與數學,特別是模糊數學Fuzzy[0~1]的結合,加速中醫診斷學的現代化進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開發與利用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為中醫學的基本診療方法的現代化方面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用現代的刷臉技術與中醫學的望診有機結合,而形成有中醫特色的膚色圖。運用心電與聲吶技術和中醫學的脈學相結合而形成脈象圖等。
四、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是實現健康中國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必然會產生國民經濟的增長與人們對健康需求的矛盾,醫療技術服務的能力與人們對健康質量的矛盾。中醫的傳統特色優勢與社會需求并不完全適應。強基本,保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的真理。在健康中國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為了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中的優勢和作用,不斷提高服務能力,而更好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而推廣了一種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目前,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覆蓋了全國所有中心醫院中醫科、縣級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運用率達到100%,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上醫療機構至少有10項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得到推廣,每個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有4項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得到運用。中醫藥新型適宜技術是一門將傳統中醫藥醫學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而發展形成的新型應用技術學科。因此,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開發與利用,為中醫現代化、中醫標準化、中醫國際化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技術保障,為早日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事業邁上堅實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陳咯珈,陳育德等.醫療制度改革形勢下中醫醫院的發展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9,(1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