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智
【摘要】先認字后學拼音,不僅僅是單軌道。教師應該以創設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以方法遷移為拓展,鞏固學生識字效果;以傳承文化為基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識字新時空。
【關鍵詞】拼音基礎 零起點 創設情境 方法遷移 傳承文化
現在,孩子們學了很多拼音,識了很多漢字,卻不讀書,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不過現在,不管你的拼音程度和識字能力如何,先和“閱讀”進行“耳鬢廝磨”——部編本繼承傳統識字寫字教學智慧,采取隨文識字、韻文識字的架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引領孩子們多讀書,先在語言璀璨的天空中“走幾個來回”,再說學拼音的事情。對于拼音基礎“零起點”的學生而言,先認字后學拼音必須探尋多元方式下的情趣識字方法,以此鞏固學生識字效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以創設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傳統教育視角下,暫且不說一年級新生通過拼音學漢字的有效性,單單記住那枯燥的幾十個字母和區分韻母、聲母、復韻母等,就足夠令孩子們頭疼了。如何先識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云:“入境始于親。”對于拼音基礎“零起點”的學生而言,識字教學更應該在活潑的情境中進行,才是高效識字的應有之義。
比如,在統編本一年級下冊的《猜字謎》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通過做客的情境,表演主人和客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請);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表現“萬里無云”(晴);可以通過動態“心”的靠近理解“令人感動”(情);可以通過精美圖片理解“純凈透明”(清),引領孩子們發現“青”字像媽媽,生出了一群字寶寶(請、晴、情、清),而且牢牢地記住這四字的讀音就是從“青”而來。
和以往相比,這樣的識字顯得自然而然,不急躁,不刻意,孩子們不知不覺對語言文字有了親近感。的確,識字教學也應該打造水一樣載歌載舞的境界,“而不要急著用‘槌去嚴厲地敲擊,催熟孩子”。字謎也罷,圖片也罷,傳統民謠也罷,童謠也罷,“識字加油站”也罷,多媒體情境也罷,只要能激發識字興趣,只要能解決不讀書的弊端,教師就應該大膽一試。對此,統編小學語文新教材單元編排的編輯已經走到了前面,而廣大一線教師需要實踐創生,需要自覺利用,需要有機結合。
二、以方法遷移為拓展,鞏固學生識字效果
對于拼音基礎“零起點”的學生而言,認字的目的在于讓漢字能夠更長久地貯存在孩子們的記憶庫中。因而,在識字方法的遷移拓展方面上要下大功夫。的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統編新教材中的識字教學亦然。對于低年級孩子而言,因為識字方法的遷移、積累和拓展,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快樂。
比如,學完統編本一年級下冊的《小青蛙》之后,孩子們明白了通過“字族文識字”真的好,“因字創文,創文識字”不愧為一條新路子。教師可以借此機會進行“字族文識字”方法拓展。既然“青”字可以這樣,那么更多派生能力強的母體字皆可以如此,比如,創設“皮——坡破婆”等,可以真正達到舉一反三、簡化識字之效果。
再如,學完統編本一年級下冊的《猜字謎》之后,可以把字謎識字拓展到更多層面,比如編一編合體字和形聲字的字謎。如今天多了一點(令),你一半,我一半(俄),一心依賴實為惰(懶);還可以進一步開展“猜謎大會”活動,如讓孩子們自己找謎語(字謎書或網上皆可),自己編謎語(相互介紹猜謎語的方法),自己猜謎語(依據本課學習過的方法猜一猜。)
其實還有更多需要遷移和拓展的地方,需要教師高度的警覺、敏感和警惕。教師如果把這一項工作做精做細,孩子們不僅會增加識字量,其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也會同步提高。
三、以傳承文化為基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就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除了識字,在誦讀兒歌、韻文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感能力,了解漢字文化,陶冶情感,滋養道德品性,應該也是識字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
如以統編本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為例,通過看圖識字,培育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借助韻語識字,引領孩子們觸摸姓氏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借助字族文“形聲字”識字的特點,不斷豐富孩子們的言語生命;利用字謎識字,感受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構教學框架與路徑,讓中華傳統文化、識字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達到識記漢字、培養興趣、親近文化的目的。
實踐證明,對于拼音基礎“零起點”的學生,其識字方法愈多元,識字文化氛圍愈濃厚,記憶效果就愈牢靠。教師應該構建多元化、多趣味的識字體系,以此真正達到快樂高效識字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孩子們視域的洞開,思維的開闊,文化的浸潤、品性的滋養,才是我們更加追求的目標。而這也正是統編教材背景下孩子們學習語文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鮑道宏.識字教學中的文化傳承——部編本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思路小議[J].福建教育,2016,(45)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