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桂營
(作者單位:廣西城市職業大學)
餐前準備活動一般是放松身心的活動,目的主要是為幼兒創設安靜愉悅的進餐氛圍,提高幼兒進餐質量,同時也抓住教育時機,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教育。張妙素指出:“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進餐環境,不僅是個保育問題,同時也是個教育問題,而且是某種帶有全局性的問題。”進餐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幼兒個體的生長發育,良好的就餐氛圍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食欲和食量,保證幼兒身體生長的需要。
為提高小班幼兒的進餐質量,幼兒教師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餐前準備活動,目前小班的餐前準備活動主要有:禮儀微課程、手指游戲、音樂欣賞、兒歌誦讀、故事欣賞、美工作品欣賞等活動形式,種類豐富多樣。

禮儀微課程。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在現代社會,都比較注意文明交往的禮儀,比如大部分高校都會開設禮儀課堂,甚至社會上的人會花重金去上禮儀課堂學習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增強禮儀意識等,只為不斷提升自己,內外兼修。一個懂禮貌會禮儀的人,在社會上生活往往不會太差。幼兒的可塑性大,特別是小班的幼兒,更容易養成各種習慣。幼兒園時期是培養幼兒禮儀的絕佳時期,倘若能抓住這一時機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的培養,能讓幼兒受益終身,有助于健康發展幼兒的個性,使幼兒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手指游戲。手指游戲是一種一邊念誦兒歌或者韻律,一邊協調雙手動作變化的游戲。幼兒期的幼兒活潑好動,對于自己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會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感知事物、獲得經驗。使用手指,有助于幼兒更好地去認識和了解事物。同時,手指游戲也是是親子間交流最好的游戲。玩手指游戲的時候我們會口念兒歌、手做動作、眼做協調,能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節奏感、韻律感以及注意力和記憶力。此外還能鍛煉幼兒手指精細肌肉,促使其更好地發展。
兒歌誦讀。兒歌就是指民間流傳是或文人擬作的供兒童吟唱的歌謠。兒歌具有趣味性、淺易性和音樂性的藝術特質,樸素淺白,有極強的野性和活潑的生命力,對于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即便幼兒還不知道詞語的意思,但是他也能從語調得到信息,這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工作品欣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藝術領域是五大領域之一,美工作品也可以稱之為普通的藝術作品,在藝術發展目標中,建議幼兒教師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
音樂欣賞。音樂具有很多奇妙的功能,相信對于奧爾夫音樂,幼兒教師沒有不知道的。音樂欣賞本身具有美育功能,也是藝術教育領域里的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有對幼教工作者提出建議:“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小班幼兒教師也會在餐前準備活動中組織幼兒欣賞音樂,一般欣賞的是國內外有名的輕音樂、交響曲等,并會對曲目做一定的解釋說明,幫助幼兒理解、欣賞。
故事欣賞。故事對幼兒有極大的吸引力,幼兒會從中學習,滿足自己是求知欲,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欣賞故事也是親子間良好有效的互動方式,不少家長會通過親子閱讀的方式與幼兒互動,培養幼兒閱讀習慣,不僅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也提高幼兒的詞匯量,豐富幼兒情緒情感。
除了以上幾種形式的餐前準備活動之外,也還有其他的形式,但是比較少用,在這就不再做說明。
活動形式。從活動形式來看,有禮儀微課堂、手指游戲、音樂欣賞、兒歌誦讀、故事欣賞、美工作品欣賞以及其他活動等形式,由此可見,小班開展餐前準備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滿足幼兒不同領域的興趣和需要,同時又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活動頻率。從活動頻率來看,禮儀微課堂、手指游戲和兒歌誦讀出現的次數最多,說明幼兒教師經常開展這三種活動形式,這三種活動形式也比較受幼兒的歡迎。音樂欣賞、故事欣賞和美工作品欣賞這三種類型出現的頻率也不低,說明幼兒教師偶爾開展這三類活動形式。
活動內容。從活動內容來看,禮儀微課堂包含社會領域和健康領域的內容;手指游戲包含健康領域和語言領域的內容;音樂欣賞主要是藝術領域的內容;兒歌誦讀包含語言領域的內容和藝術領域內容;故事欣賞主要是語言領域的內容;美工作品欣賞包含藝術領域和健康領域的內容。由此可見,小班的餐前準備活動涵蓋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五大領域,學習的基本而全面。同時內容之間包含多個領域,融會貫通,學習更有趣。
活動效果。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小班開展餐前準備活動的效果基本上都是較好和良好,說明小班幼兒的吸收能力和可塑性比較強,如果能夠好好開展吸引他們的餐前準備活動,那么是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效果的好壞離不開幼兒教師的開展能力,也從側面說明了小班幼兒教師靈活開展餐前準備活動還是比較靈活的。
部分活動內容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教師組織的餐前準備活動類型豐富,效果明顯,但仍然有少部分活動內容并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某次音樂欣賞活動為例,選擇的音樂的是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為拉德斯基將軍創作的《拉德斯基進行曲》,該曲子風格前半部分輕柔,后半部分歡快,但不符合小班幼兒音樂欣賞的聽辨能力。
引導方式不夠合理。幼兒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幼兒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有時忽略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自顧自地發指令,忽視不感興趣或沉默不語的幼兒。以某次故事欣賞《媽媽,我能行》為例,大部分時間都是幼兒教師在講述,而幼兒發言機會不多,但幼兒教師卻草草了事直接進餐。歸根結底,就是幼兒教師未能營造民主、寬松、平等、自由的氛圍,沒有滿足幼兒的需要和意愿。
活動流于形式,具有隨意性。在筆者的觀察中發現,幼兒教師存在跳過餐前準備活動環節,直接進入就餐。這是因為幼兒教師沒能很好地控制時間,在區角活動和戶外活動中玩了比較長的時間,錯過了計劃的用餐時間,為了不影響后面的活動,就能忽略餐前準備活動,直接進餐,出現不組織餐前準備活動直接進餐的情況。由此看出幼兒教師并未能堅持進行餐前準備活動的組織,活動存在一定的隨意性。
規范活動時間,靈活組織活動。規范餐前準備活動的組織,可以將餐前準備活動納入周計劃,結合幼兒的一日活動作息表,制定詳細的一周餐前準備活動計劃,合理安排活動的內容,嚴格按周計劃執行,避免幼兒教師在組織時無厘頭、隨意或是時間把控不到位的情況出現。同時,注意活動形式的多變使用和開展方法的靈活,不要反復使用同一種活動形式,或者同一種活動形式要有不同的開展方式,避免幼兒厭倦或不感興趣。也注意活動的相互滲透,增加活動內容的趣味性,使幼兒積極性不斷提高。
尊重幼兒主體地位,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素養。幼兒教師要加強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盡可能營造民主、寬松、平等、自由的氛圍,滿足幼兒的要和意愿,要以幼兒的發展為根本,不僅關注全部幼兒,也要關注到個體幼兒。同時注意提高自身的引導能力,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注意自己講話的態度和音量,速度等,盡可能地親切溫暖,盡可能照顧到所有幼兒的情緒,避免自說自話,使幼兒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產生不良的情況,想辦法讓幼兒都能配合自己,引導幼兒配合自己。
針對幼兒年齡特點,設計合理的活動內容。遵循小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學習特點,設計適當的、合理的活動內容。在選取禮儀微課堂內容時,要考慮到幼兒是否能接受、能適應,在選取了內容后,設計時要用幼兒能聽懂的語言進行組織,幫助幼兒學習和理解。既要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和興趣,也要保持幼兒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在音樂欣賞活動內容上的選擇要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感知覺發展,也要著眼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