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觀群怨”源于《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笨鬃拥摹芭d觀群怨”是十分重要的藝術觀、文學審美標準,體現了孔子對《詩》審美功能、政治教化以及道德傳播的重視。本文主要針對孔子的“興觀群怨”理論之內涵進行整理和分析,理解“詩可以興”、“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的重要內涵。
關鍵詞:《詩》 “興觀群怨” 內涵
一、《詩》的功用
在孔子對“興觀群怨”論述過程中明晰了《詩》的功用,許多學者在論述過程中也注意到了《詩》與一般詩歌或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興觀群怨”指的是“《詩》”而不是“詩”。[1]但孔子對《詩》“興觀群怨”審美作用的論述,若進一步衍生,亦可以應用到廣泛的文學作品審美上。
“興觀群怨”說一方面明確了《詩》的政治教化功用?!秶Z周語上》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行而不悖?!边@段論述明確了《詩》的政治勸諫功能,天子治理國家依靠各級官員獻詩,天子對所獻之詩進行考究,而后形成符合國情的政策法令。孔子的“興觀群怨”理論闡述的正是利用《詩》進行政治勸諫、社會教化,引領社會政治風尚,孔子還用“思無邪”三個字概括了《詩》的主旨,孔子認為《詩》的主旨是溫柔敦厚、純凈無邪的,能夠對人的道德觀進行矯正和凈化。另一方面,《詩》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具有基本的文學審美功能,詩經當中有不少描寫男女之間甜蜜戀愛的詩歌,例如《蒹葭》這首詩的開頭便是清靈干凈之景物描寫,而后伊人衣袂飄飄,婷婷依然,隨之引出男子極盡才華追求女子這一過程。整首詩傳達的是純凈如水的美好戀愛過程,語言與情節之優美帶來的美感自是不言而喻的,詩經帶給人的是淳樸的審美感受。當然,由于奴隸制度正在走向崩潰,孔子站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階級立場上,迫切希望能夠“克己復禮”,故而孔子在《詩》的基礎上提出的“興觀群怨”說不可避免地更傾向于政治教化、傳播道德修養的功能,相對地對于審美功能的強調比較弱。
二、“興觀群怨”的內涵
(一)詩可以興。關于“詩可以興”中“興”的解釋主要有這樣一些觀點。據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這里的“引譬連類”的大體意思即是說:通過自己對詩的學習了解就可以從文本本身進行演繹引申,從而聯想到相同或相似的道理。個人認為這里的“興”同“賦比興”中的“興”有相類似的意義傾向,因為“賦比興”中的“興”即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這樣的定義當中便包含了引申聯想的意義。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將“興”解釋為“感發志意”,意思就是詩歌對于人們的思想感情有啟發陶冶作用。朱自清先生將其中的“興”闡釋為“詩可以鼓舞人”。[2]這樣的解釋事實上與朱熹的觀點基本一致。綜合以上幾種闡述,對于“詩可以興”的看法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引譬連類”;一是“感發意志”。,在兩種重要的觀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并不能夠將兩種觀點進行絕對的質的劃分,不論哪一種觀點,“興”都是從文學的審美作用角度來談的,都是詩對于人的情感產生的審美功用。《毛詩序》當中就有能夠用來表達“興”產生作用的歷程的句段:“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這段表述形象展現了“興”興起的源頭以及“興”致使讀者所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繼而引起了讀者強烈的情感和行為變化。
“興”的功用在眾多詩歌當中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詮釋。“興”深入到了詩人創作的潛意識之中。[3]韋應物一首《春夜喜雨》在對于“興”的彰顯是頗為優秀的,個人認為綺靡浮夸的文風的確難有較多動人之處,情感觸發較弱是必然的,韋應物的一首《春夜喜雨》帶來了清麗的文本感受。詩人以冷靜的“夜”、“雨”作為詩歌背景,冷潤的雨,冰涼的夜,這樣的景讓人沉淀,使人寧靜,思緒靜靜休憩在幽幽的夜色中,開始漸漸走遠,又緩緩走進。這樣的詩歌筆法可謂是出神入化,以美景為讀者帶來思想的遨游,總覺得余味悠長,這是對“興”最好的表達。
(二)詩可以觀。《集解》引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敝祆渥ⅲ骸翱家姷檬??!本褪钦f詩能夠幫助眾多讀者認識風俗的盛衰和社會的得失,這種“觀”不僅是對詩歌客觀內容的觀照,同時也要求達到對詩人的主觀意圖情感和詩人之志向的關照?!睹娦颉分芯吞岬剑骸皝y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薄对姟繁憧梢苑从成鐣维F實,我們平常所提及的普遍的詩歌或是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自然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今的文學作品都在反映社會現實,例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就是反映著法國的社會現實,在這本書的前言當中就鮮明地表達了文學作品對于現實生活的觀照:“每部小說都描寫一個時代”。無論是孔子所提及的《詩經》,還是其他任何體裁的文學作品都在觀照屬于自己時代的歷史,對于所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輿論引導作用,這一切皆是在彰顯觀的作用。
(三)詩可以群,可以怨。群:《集解》引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敝祆渥ⅲ骸昂投涣?。”這是說詩能幫助人們互相切磋砥礪,提高修養,這指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團結作用。怨:《集解》引孔安國注:“怨刺上政?!边@是說詩可以用來批評政治,表達民情,也即文學作品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叭骸笨梢宰屓伺c人之間達到孔子“仁”之精神之下的和諧統一狀態,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自然之間都在追求一種團結和諧的目標?!叭骸闭f的是讀詩可以使人一定范圍內了解大千世界人、事、物,了解如何它們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最終使自己得到升華和沉淀,終極目標便是努力覓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樣的理念古今皆適用。
人人共存之后便形成了一個社會,社會的運行必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社會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難題,通過“群”聚集起來的人們進而便可以對社會現實發出屬于個體的意見,即“怨”。孔子所倡導的“怨”不是噴發的怒氣,不是暴動混亂,“怨”的表達方式應當是溫柔敦厚、循序漸進的??鬃右婚_始就對《詩經》的整個情感基調進行了總結——思無邪,思無邪所提倡的表達方式即是溫柔的、舒緩的。在奴隸制淪陷,周天子失去原有的地位,諸侯混戰的社會狀況之中,孔子所希望的就是合乎仁義禮智信的社會秩序,那么孔子所提及的“怨”自然也是合乎仁義禮智信的“怨”。“怨”的內容自然也就是“觀”到的社會現實,希望通過“怨”能夠達到社會的“群”。
總的來說,孔子所提出的“興”更多偏向于文學的審美功能,而“觀”、“群”、“怨”更多偏向文學的社會政治教化功能。人們首先通過文學作品或者說是《詩》達到“群”,“群”之后形成一個社會整體框架,再“觀”社會現實之后進行“怨”,“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社會的“群”,前一個“群”更多的是一種初級的社會結構,后一個“群”指的是社會結構的和諧。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前人理論進行了概括總結,對詩的功用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藝術與政治、社會得以結合起來,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充實了詩的內涵。孔子的理論對于后世詩論影響很大,值得我們不斷探究。
參考文獻
[1] 韓國良.“興觀群怨”辯證[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02):21-26+32.
[2] 呂藝.孔子“興、觀、群、怨”本義再探[J].文學遺產,1985(04):1-11.
[3] 王偉力.孔子“興觀群怨”說的意義與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5):91-92+98.
作者簡介:馮正菊,女,1998年7月30日,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省涼山州,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