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趙麗 孫博 吳璇
摘 要:藁城宮燈是河北省石家莊藁城著名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我省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于東漢、盛于隋唐,因進貢宮廷故名“宮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屯頭村生產的宮燈為代表,盛名享譽國內外。隨著工業時代的演變、機械化生產規模對傳統的手工制作提出了巨大地挑戰。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經過現代工藝改良發展逐漸改變手工制造,從形成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模式。變化有喜有悲,規模化生產卻帶來了千篇一律和粗制濫造,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智能化時代再次綻放新的光彩是當代設計時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藁城宮燈 宮燈 歷史演變 旅游業 數字化時代
燈作為照明工具,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年度的歷史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從材質看從石燈、青銅燈到木燈、紙燈再到現代的玻璃電燈、熒光燈,作為照明工具由來已久,本文主要以我國傳統非遺始于東漢,盛于隋唐的“宮燈文化”歷史沿革時代變遷乃至以后的數字化發展作做出一些研究和探索,特別是當代享譽盛名隨時代不斷變化改進的藁城宮燈的演變進行思考。
一、宮燈、藁城宮燈發展的歷史沿革
(1)宮燈。宮燈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最早是在東漢光武帝宮廷使用而得名,由于長期為宮廷所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照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型的,各面畫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隋唐年間不斷發展,經過能工巧匠的不斷改進更加華麗多彩,兼具了裝飾與照明功能于一身。之后每逢元宵節,處處明燈璀璨、人人提燈漫游,盞盞爭奇斗艷。這種風俗,傳至全國,波及海外,宮燈制作技術也由宮廷傳入民間。
在我國傳統的宮燈,多以燃蠟作為照明來源,功能上為了為防風吹熄,用水膠刷過的紗布當罩,未免單調,在紗布上面繪制各式各樣圖案,蘊含中國古代智慧和不同寓意,有一團和氣燈、和合二圣燈、三陽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子奪魁燈、六國鳳祥燈、七才子路燈、八仙過海燈、九子登科燈、十面埋伏燈等。人們通過這些不同內容,寄托心中的愿望。宮燈作為我國手工業制作的特種工藝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華殿堂和住宅里仍能發現宮燈造型裝飾。
(2)藁城宮燈。藁城屯頭宮燈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據傳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此地,見到工藝精湛的燈籠愛不釋手,遂命待從精選數盞,懸掛宮中,屯頭的燈籠自此得名“宮燈”。其工藝世傳而不絕。明清的宮燈主要以細木為框架,雕刻花紋,或以雕漆為架,鑲以紗絹、玻璃或玻璃絲,并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
當代的藁城宮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隨著電燈走進了千家萬戶,蠟燭、油燈逐漸被電燈取代,現在常見的有羅漢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等等,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沒到逢年國家家家戶戶、工廠、商場、酒店酒樓都會掛起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把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便顯得淋漓盡致。近40年來藁城宮燈大為發展,名師高徒人才輩出,天安門也掛起了藁城宮燈。90年代初,藁城人民開動腦筋,在傳統宮燈的基礎上,開發了大型電動彩燈,并自主研制了國內獨創的旅游紀念品“中國民間紙雕彩燈”,已獲得國家三項技術專利,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指定為對外交流禮品。北京天安門、新華門上也曾懸掛過藁城宮燈。2008年8月在北京奧運會上藁城“福娃紙雕彩燈”作為奧運特許商品。藁城宮燈自主研制的世博元素紙雕宮燈于2009年11月25日被上海世博會授權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上海世博組委會還決定采用藁城宮燈裝點中國元素館。讓藁城的宮燈歷史發揚光大。
二、藁城宮燈工藝的演變
(1)傳統藁城宮燈。傳統宮燈制作工藝極其復雜,手工制作過程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鉆座眼兒等。藁城宮燈是以主架及外敷紅綢布做成一定的造型為表現形式,傳統的藁城宮燈都是手工制作,形狀分為大小號,均為橢圓形,象征紅紅火火、圓圓滿滿、吉祥喜慶。古代社會中手工藝人的封建保守,手藝基本不外傳,更有“傳男不傳女”的說法,慢慢的時間久了,民間會做宮燈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手工生產也導致生產量也不多。
(2)現代工序。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保持傳統宮燈外形及特色的基礎上,經過當代藝人們的研制開發,藁城宮燈在用料和制作中不斷改進,發展到工藝紙雕宮燈、傳統宮燈、大型電動宮燈三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已經形成了系列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模式。
現代宮燈主要以鋼絲為骨架,制作分為9道工序,(1)鋼絲骨架底座塑孔(2)固定上下塑料底座和鐵桿(3)將外圍燈罩布料剪裁成合適大小并繡花、燙金彩印出圖案并縫制(4)燈籠套套入骨架將鐵桿卡住鐵銷(5)手工將操作金條機,在布料上每根鋼絲上履上帶有白乳膠的金條,然后晾干。(6)在燈籠的上下座的周圍貼上金色祥云圖案(當地人俗稱云子)。(7)鐵銷按下將燈籠就合起來了,在燈座與燈籠套交接的地方再纏上一圈金色膠帶。(8)在下座上粘上黃色排須或者上圈貼金色鐳射膠帶,下圈帶上一圈繡球點綴(9)最后再把掛燈籠的鐵絲按在燈桿的最頂端。就完成了整個工序。
三、宮燈未來的發展的幾點建議
(1)以旅游業為支撐的發展。目前,對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較為欠缺的河北省會石家莊,藁城宮燈已經成為旅游產品的代表。而且藁城宮燈依托全國首例宮燈博物館,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宮燈文化游”。作為旅游業的體驗環節可以更多的挖掘,例如游客可以了解宮燈的歷史文化、展覽傳統宮燈藝術,讓顧客了解學習當代的宮燈生產工藝,開展宮燈制作課程,并收取一定的體驗費用,也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特別是小朋友開發出一些產品,以益智開發動手動腦為主題,設計出的一些形態、圖案要和當代流行的動畫人物相結合,才能引起興趣和共鳴。可以和當地周邊的學校建立聯系,開展合作實踐基地等。
(2)結合其他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需求將產品做出改良。傳統宮燈的材質上乘,多使用手工雕刻藝術,這種制作手法雖然價格更加昂貴、時間成本也較高,但是考慮到社會需要和差異化營銷策策略可以繼續保留和發揚。此外宮燈面上的刺繡藝術也可以挖掘,河北省的刺繡藝術或者蜀繡、湘繡等非遺文化相結合,制作出更有文化韻味的高端產品。同樣也可以將傳統中式宮燈材質、結構簡化設計以適合當代家庭中裝修和搭配的使用,畢竟家庭是最大的市場,年輕人更喜歡簡約時尚感強的家具,要配合市場的需求而改善設計思路。據調研,這一點廣州地區燈飾廠更能敏銳的捕捉到市場行情,可以加以借鑒。
(3)以數字化時代背景為發展方向。將宮燈符號化、抽象化運用到當代的數字化時代生活中,例如游戲制作、手機APP、動畫片等的場景中制作出來宮燈的圖案并將宮燈的文化和功能嵌入其中,讓現代人潛移默化的了解到宮燈文化藝術。此外作為家用電器的宮燈也可以采用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宮燈開發和制作上做出研發和思考。當然也可以采用3D打印技術快速成型結構,高效快速的制作出來成品。
結 語
宮燈藝術源遠流長,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當中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分支,但是這又是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藝術瑰寶。藁城宮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河北大地上已經深深的扎根,如何傳承,讓國家的文化發揚光大、大放異彩是我們當代人,當代設計時的使命。只有將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技術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推陳出新,被大眾所接受,任何產品必定是立足功能服務于大眾,服務于這個不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