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朔


摘 要: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設計是美化空間環境、提升空間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通過對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的設置位置及其表現形式進行梳理,分析總結其設計特點主要表現為公共藝術的地域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以及開放性與互動性,希望能對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創作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公共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符號學的南京地鐵空間藝術設計研究”(2017SJB0614);江蘇省第七批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資助項目。
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創作以及相應的環境的藝術化設計。地鐵空間具有開放、公開的特質,屬于公共空間,所以其空間中的藝術創作,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環境設施以及具有藝術性的裝飾設計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通常會圍繞特定的環境主題,與環境裝飾相融合,從而共同營造出統一的環境氛圍,給乘客帶來美好的環境體驗。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的表達主題通常包括:歷史、風情、人物(現代、古代名人或老百姓)、物產(文物)、城市標志性景觀或建筑、地塊特征(例如風景名勝區周邊)等等。
一、公共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設置位置與表現形式
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的設置在不影響交通流線的情況下,可以存在于地鐵室內外空間的方方面面,通過與環境裝飾的有機結合,營造出藝術化的環境氛圍。地鐵空間室外公共藝術的設置通常包括:地面附屬建筑,如出入口、風亭等藝術化的造型與材質肌理設計;地鐵口周邊環境景觀與環境小品設計,例如藝術化的地面鋪裝與綠化設計、環境設施與雕塑設計;等等。這些都可以提升地鐵室外空間的藝術氛圍。地鐵空間室內公共藝術的設置形式就更加豐富了,主要是對空間界面,包括墻面、柱面、地面以及頂面的藝術化裝飾,采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藝術造型以及材質與色彩的設計,表現出某個特定的空間主題。另外,還可以通過在站廳層、站臺層的空間以及電梯、樓梯、自動扶梯等垂直交通空間中設置具有藝術化的造型、雕塑以及環境設施等,進一步提升空間的藝術氛圍。表1總結出地鐵空間中公共藝術的主要設置位置與表現形式,并附圖例。
二、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特點
通過對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的設置位置以及表現形式進行梳理分析,歸納出其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公共藝術的地域性
地鐵空間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通道,注重地鐵空間環境對周圍地域人文特征的反映和表現。公共藝術的創作是為烘托地域環境主題氛圍而服務的,所以其創作主題往往與周邊環境主題相吻合,采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反映出當地的地域人文特征。
地鐵空間主題是空間的靈魂,空間有了靈魂才會有靈性,才能表達出特定的地域文化內涵,給人們帶來獨特的空間體驗。公共藝術通過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化主題元素符號對空間進行裝飾。地域性的主題元素裝飾符號在空間中的運用要注意把握統一與變化的設計原則,不應該把各個空間界面單獨分開設計,以免空間產生割裂感和拼湊感,也不應該盲目地將相同的符號元素重復運用到整個空間界面,以免空間單調乏味,應當在明確設計主題的前提下,根據主題概念構成系列化的公共藝術設計要素,從而使空間在視覺上相互襯托并且有一定的秩序感。例如南京地鐵三號線以“紅樓夢”為主題,采用“一線一景”的設計概念,結合地鐵沿線的文化背景,在全線的29個車站中選取了9個車站分別設計布置了太虛幻境(五塘廣場站)、元春省親(南京站)、品茗(常府街站)、金陵十二釵(大行宮站)、除夕夜宴(夫子廟站)、湘云眠芍(武定門站)、黛玉葬花(雨花門站)、大觀園(卡子門站)、菊花詩社(九龍湖站)9個具有代表性的紅樓夢經典場景,采用馬賽克拼貼、石材浮雕、藝術玻璃等表現手法進行公共藝術墻創作。除了“紅樓夢”主題藝術墻的設計創作,空間頂面的設計效仿江南古典建筑中的吊頂樣式并搭配鏤空的傳統紋樣,車站立柱的邊框以及頂面采用金色勾勒,讓車站浸染在六朝古都金陵的儒雅氣質當中,如圖1所示。
(二)公共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地鐵公共藝術相對于傳統藝術而言,其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其設置位置以及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其可以采用豐富的表現手法。首先藝術表現的材料與工藝上可以充分結合室內外裝飾材料與工藝,例如藝術玻璃、陶瓷、金屬、石材、馬賽克、織物等各種材質;其次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可以采用繪畫藝術、裝飾藝術、雕塑藝術、數碼藝術、交互藝術、民間藝術、景觀設計、構成設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再次在表現設置上,既可以是通過環境進行純藝術性的展示美化(例如藝術墻、藝術雕塑等),也可以與建筑空間造型設計以及環境設施設計相結合。隨著未來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地鐵空間公共藝術將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表現。
例如,由中國美術學院主持設計的杭州地鐵一號線公共藝術作品(圖2),以“一站一故事”為創作理念,挖掘各個站點周邊不同的場所精神,形成了材質各異、題材各異、形式各異的公共藝術作品,共同組合有機反映出杭州城市多姿多彩的文化精神。
(三)公共藝術的開放性與互動性
由于地鐵公共藝術位于開放的空間,很自然地吸引人們的視覺關注,使穿梭其中的行人被藝術感染并產生思考,藝術的內涵能讓人們與之產生精神上的互動和交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地鐵空間公共藝術運用網絡技術、交互技術等從更多方面與人們產生互動,這種互動形式將更加加深人們的情感體驗,成為行人記憶中的一個亮點。
例如北京地鐵八號線南段南鑼鼓巷站內的“北京·記憶”公共藝術作品(圖3),通過藝術的方式將代表北京生活和文化特色的老物件及其二維碼封存于一個個琉璃制成的方塊之中,使用拼貼的手法用4000余個琉璃塊組成了老北京特色的生活場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訪問網絡等手段講述這些老物件背后的北京故事。
三、結語
地鐵空間作為一個城市的窗口和門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所以其空間公共藝術表現主題的確立,往往與地域文化、民俗風情、人文環境相結合,在體現地方藝術特色的同時,結合現代化的技術與手段,賦予空間視覺的愉悅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地鐵空間環境。
設計師需要對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設計主題元素進行概括提煉,形成視覺化的裝飾符號,按照設計構成的法則形成室內空間的文脈,從而傳達出空間的主題精神。另外也需要把握公共藝術設計的特點,運用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地域性、開放性、互動性有機結合,拓寬設計思路,從而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衛東風.室內空間設計與實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郭曉陽,王占生.地鐵車站空間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3]楊冰.地鐵建筑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