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英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從思想上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提升,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起高效學習體系。高效課堂的建設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需要教師與學生加強交流和互動,在這樣的良好互動中實現學習任務的有效完成。對如何有效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數學;實踐研究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以新思想、新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需要以積極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語文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得到培養。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學生的配合,教師要在師生關系上下功夫,拉近師生距離,引導學生努力學習。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存有的問題
(一)課堂小組討論效率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先要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由小組進行討論,并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實現教學有效性的穩步提升。但是使用此類教學方法的很多教師發現整體的教學不甚理想。譬如,在教學中部分小組中僅有幾個成員參與,小組長唱“獨角戲”,其余同學充當聽眾,不發言也不進行補充;很多小組在發言過程中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進行沒有重點的東拉西扯,不但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課堂時間,而且也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甚至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擾亂課堂秩序,將原本井井有條的課堂變得一團糟。熱鬧背后存在更多的放任、隨意和低效現象[1]。
(二)學生朗讀效率偏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之際,教師先要教會學生朗讀,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素質。通過朗讀的方式能深化學生的能力,能更好地帶動學生的閱讀意識,使學生在理解文字相關內容的時候,對知識有著更為深刻的感悟,在進行朗讀的時候會有以下問題出現:第一,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目的性不夠鮮明,教師將學生想要閱讀的內容閱讀出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沒有做好適度的指導,閱讀完成后也沒有進行及時的評價,進而使得學生僅被教師驅趕閱讀,導致學生沒有心情進行閱讀,沒有感覺進行閱讀。第二,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很高。譬如,教學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再見了,親人》,小金花跺腳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在朗讀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會快速進行朗讀。其實這句話能更真切體現出小金花內心的沉痛感,也能在一字一句的低沉閱讀中,感受到字字有聲音,聲聲有感情,這樣會讓整個聲音的感染力更好,進而學生才能在輕重緩急的閱讀中更好把握分寸,若是分寸出現偏差會出現一重一緩的閱讀方式,聽眾在聽的時候心也隨之起伏變化,帶來不良的朗讀體驗。另外,閱讀過程中長句子的朗讀需要做好換氣或者停頓,需要教師在做出規范的時候進行細節指導,形成較好的朗讀體驗。第三,朗讀的時候由于時間較短,朗讀練習也會出現來去匆匆的狀況,在朗讀的時候猶如雁掠過,會產生“雁過無痕”之感[2]。
(三)師生交流互動少
由于課堂時間較短,教師只能用40分鐘進行課程知識內容的講授,所以在沒有多余時間與學生開展互動的情況下,教師先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要做好課堂掌控,盡量為學生創設有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教師使用此類教學方式能更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參與積極性,讓一些沒有真正融入課堂中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獲得提升,繼而讓這部分學生作為聽眾存在課堂中。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好動,對于任何事情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若不能抓住小學生這一性格特點,將很難為學生講透知識點,學生難以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內容。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需要在此過程中多加重視。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一)深入挖掘,科學展示
教師應當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挖掘,熟悉語文教材特性和知識點的最佳應用方式。語文是我國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也是基礎性學科。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語文知識包含了思想、德育和美育等多方面教學內容,但語文核心素養的特性只能是“語”和“文”。其中“語”所指的是口頭語言,而文則對應書面語言。因此,語言才是語文當中的根本性內容,才是文化的根基所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便是學習文化的過程。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主流思想,能夠更好地體驗民族精神。因此,語文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文字為切入點,對語文的特殊性進行強調,更好地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并有效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汲取語言知識的精華,提高學生能力,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教師要對學生的審美進行訓練,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以此為基礎將語文特性充分展示出來,更好地吸引學生投入到高質量教學當中[3]。
(二)增強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能夠在其他所有學科的學習當中發揮出重要作用。開展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聽說讀寫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當中的故事進行品讀,體會田忌的垂頭喪氣,以及孫臏在比賽前的胸有成竹,還有齊威王得意的心情。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詞匯靈活運用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內容進行分析后開展集體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學生認為提示語的恰當使用能夠非常好地激發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當中。還有的學生注意到了提示語的重要性,認為在寫作當中應當適當地應用提示語來裝點文章,提高文章真實性。另外,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情感的體會,要合理利用所有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文字當中的情感,抓住文章當中的語言和文字,認真推敲并實現有效鑒賞,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修養。要讓學生掌握文學鑒賞能力,使學生學會品位文學,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得到思緒的飛躍。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時,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教學內容集中到對文字的解說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會“春風又綠江南岸”,增強課堂教學的語文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進行鍛煉[4]。
(四)創設良好的環境,展開高效實踐
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非常強。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中更好地開展交際活動,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實踐交際鍛煉語文應用能力。例如,可以開展直接性交流活動,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對話營造出良好的交際環境,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要積極貫徹生本理念,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努力為學生營造出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與學生展開積極交流,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只有師生平等,才能夠使學生不再懼怕與教師交流,才能夠更加主動地開展交流。學生對于教師和教材文本所具有的畏懼之心將會影響交流,同時也會使學生在遇到問題后難以快速解決。因此,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展開積極地對話,拉近彼此的距離,減少師生間的隔閡。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的語言訓練提供最好的環境,要讓學生在這樣的良好學習氛圍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要注重自身與文本間的對話,緊密聯系文本內容,深入開展對文本的解讀,在實踐中更好地體會文本[5]。
(五)利用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個性
培養學生創造個性需要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由于知識與活動之間會形成緊密的聯系,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創造個性主要是在實踐過程中內化和發展。初期創造個性的建立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狀況,通過對意向、好奇等活動對象之間的結合,以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學生在此過程中只有體驗才能獲得成功,所以學生會在此過程中感受克服困難的喜悅之情。教學活動中為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作意識,需要重視師生間的合作和交流活動。譬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講授《家》這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先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家,這種問題層出不窮,不同學生對家的感悟不同,有的學生為證明太陽系是八大行星的家,會在課堂上很活躍地將《宇宙之謎》的書和光盤都帶到課堂上來。教師先要求學生以繪畫的方式進行自己創造和想象能力的表達,然后將學生的各類作品展示在展覽板上面,給學生擬定一個小主題,既班級是我家,鼓勵學生從家的角度和范疇思考所在班級的狀況,了解班級內學生的想法和個性,進而深度探究知識的內涵性,使學生對話題有更強烈的敏感度。語文來源于生活,而且還處處體現著生活,教師應在教學中將生活與語文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創建廣闊的學習空間。與此同時,各種包裝袋、廣告牌、商店名等都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漢字資源,學生也能在觀看的時候進行學習,了解語文與生活的緊密關系,特別是一些廣告語在用詞方面很是精煉,創意者有著較強的文字功底,學生需要在此過程中進行學習和揣摩,進而能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講解同類知識內容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6]。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要做到以生為本,在認識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進行完善,進而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盡量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為后續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耿麗英.關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8):31-32.
[2]朱素林.關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課外語文,2014(24):119-120.
[3]張碧海.關于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127-128.
[4]高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9):156-167.
[5]王正芳.新課改下怎樣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中華少年,2017(33):107-108.
[6]唐松.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1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