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富強
摘 要: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形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也與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培養有關,而閱讀能力具有應用性特點,須在實踐中提升。新課改后,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得到精簡,課外閱讀之于學生閱讀能力訓練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語文教師必須尋找新的閱讀訓練方法,以彌補小學生閱讀量不足的現狀。因此,在結合現代教學技術的基礎上,分析了課外閱讀中班級微信群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課外閱讀;班級微信群
近年來,新媒體以迅猛之勢融入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以“微信”為代表的新興社交工具得到了全民普及,基礎教育的現代化改革也開始專注前沿科技的使用。在小學教育中,由于小學生的獨立能力較弱,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的需求較大,因而班級微信群最開始是作為單純的溝通手段引入的,后來隨著教學模式的發展,微信群又轉變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另一大陣地,小學教師可使用微信向學生傳送各類課外學習資源。班級微信群的出現無疑是小學語文開展課外閱讀的有利機會,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適當的行動對此加以利用。
一、拆分復雜文本,重構閱讀內容
在傳統教學認知中,面向小學生的閱讀訓練應是循規蹈矩的,教師或是直接帶領學生分析文本要點或是讓學生完全獨立閱讀,都不曾對文本內容進行改造[1]。換句話說,小學閱讀訓練的變化都停留在表面,語文教師不愿嘗試改變文本結構來增強學生的理解效果。不可否認的是,對于一些閱讀文本來說,連貫閱讀是發現其內涵與價值的不二法門,但小學生若是遇到了內部人物與故事體系十分復雜的文本,如果《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等名著時,一味地順序閱讀很難取到高效。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信息碎片化的特點,重組復雜文本的結構,以增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由于其中人物關系十分復雜,在各方勢力的演變中,許多人物的所屬陣營還會發生變化,小學生在獨立閱讀時很容易混淆這些信息。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制作一些寫有人物信息及簡單生平的圖片,以“人物卡”的形式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鼓勵家長與學生利用卡片進行互動,讓學生事先了解《三國演義》中各文臣武將的基礎信息,而后再進行文本閱讀。此外,語文教師還可將《三國演義》中流傳較廣的故事制作成微信推文,定期在班級微信群中推送,讓學生在了解精彩的主要內容后產生自主閱讀原文的興趣。
二、打開學生眼界,培養閱讀習慣
在使用微信群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語文教師能為學生提供的不僅有自己整理的材料,還可以通過向學生推送微信平臺上其他功能與資源來打開學生的眼界[3]。
例如,現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許多專注于小學語文教育的,語文教師應及時查看這類公眾號的推送,并選取其中有價值的轉推到班級微信群中,讓小學生知道手機不僅可作為娛樂工具,課外閱讀還可以在手機的幫助下變得豐富有趣。定期閱讀公眾號內容,小學生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課外閱讀習慣,找到自己喜愛的閱讀類公眾號,在不需要教師監督的情況下自行閱讀,養成良好的線上閱讀習慣。
三、豐富閱讀形式,分享閱讀資源
微信交流具有時效性特點,教師在班級微信群中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在引導小學生閱讀課外文本時,語文教師就可以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思路,不再將文字當作唯一的閱讀形式,而是適當地向學生提供微課等視頻形式的閱讀素材[3]。
例如,在推送課外閱讀文本《昆蟲記》時,語文教師就可提前制作好昆蟲影像與文字相對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一邊觀賞真實的昆蟲習性,一邊對照法布爾寫下的文字內容。在制作微課時,語文教師可從《昆蟲記》中選取一些視頻資料易得的昆蟲作為微課講解對象,如夏季常見的“蟬”等,在視頻的開頭部分,語文教師可插入一段“闡明”的音頻,然后剪輯入紀錄片中描寫蟬的習性的片段,隨后錄制一段自己朗誦《昆蟲記》中相關描寫段落的音頻。將微課上傳到微信群后,語文教師還可以布置給學生相似的課外閱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昆蟲記》后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錄制朗讀音頻,上傳到微信群中進行交流。
綜上所述,語文課外閱讀是一種自由度極高的學習活動,其范圍的廣闊性與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十分類似,因此使用班級微信群的方式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課后教學方式。在班級的微信群中,語文教師應有計劃地上傳文本資料,并對文本加以適當的解釋,通過拆分復雜文本、梳理文本邏輯與拓展閱讀范圍等形式優化小學生的自主課外閱讀體驗,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移動設備與智能工具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吳秋恒.班級微信群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實踐:以閱讀《水滸傳》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10):32-35.
[2]趙文麗.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與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8(20):68-69.
[3]王悅.“微”閱讀“微”教學:談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8(2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