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愛國
摘 要: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是學生學習模式的改變,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探究式學習具有創新性強、參與面廣及實踐率高的突出特點,毫無疑問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驗學習愉悅,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最佳而有效的教學方式。小學生諸方面依然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是各項基本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養成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事物的方法,能夠提出自己觀察時的發現及疑問,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能力;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為我們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于小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語文探究教學中。新課程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學生摒棄過去死記硬背或單純聽老師一條一縷地分析等陳舊落后的學習方式。要使學生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身自主的嘗試、體驗和實踐的過程,去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最終形成能力。針對上述要求,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注意從不同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發現問題的眼光,不是一味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多提出疑問,以此樹立學生的探究性能力。
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則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讓學生去發現真理。”從名人名言中我們看出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是不同的,理解懂得去探究發現真理的重要性。為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依據課本的特點及教學重、難點,為小學生巧妙創設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心中產生疑問,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入思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以此來滿足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以教學《將相和》為例,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看過很多宮廷戲吧!自古以來,忠奸不和,勾心斗角在劇中司空見慣。然而,我們今天將要學習課文中的將和相都是趙國的有功之臣,共同輔佐趙國皇帝。可就是這倆大臣之間卻怎么會鬧起“不和”來呢,又是通過何種途徑“言和”的呢?”當學生聽到教師的話語時,主動探究的欲望立刻激發出來。有的相互間議論紛紛,有的在獨立凝神思考,有的則馬上投入閱讀課文的行列中,學生一個個想要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學情狀態立刻表現出來。此時此刻,小學生的探究欲望便被調動起來了,為下一步主動研讀去發現疑問、提出疑問、探究疑問而拉開了帷幕,教學效果必然非常理想。
二、積極引導參與實踐過程,體驗自主探究的那份快樂
興趣是人學習行為中較強的活躍因素,更稱之為推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驅動力。在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興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幾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我們說:“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將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可以這樣理解,學生所進行的缺乏興趣的探究如同是在做一份苦差事一般,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先著手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而后再去讓學生投身于自主探究。所以,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好動及好奇心強的突出特點,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探究的過程,從而體驗自主探究的那份快樂。以教學《稱象》為例,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曹沖稱象辦法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回家以盆當作“船”,以浴缸當作“河”,依據曹沖稱象的方式,稱出實驗物品的重量。當學生經過富有興趣的實踐操作探究之后,再回到課堂中,教學難點自然輕松突破。再如,為了指導學生寫好一種小動物的作文,我提前讓他們各自去飼養或觀察喜歡的小動物,并探究其生活習性,學生都樂此不疲。事后,學生筆下寫出來的小動物活靈活現,對其生活習性的描寫更是惟妙惟肖。學生在快樂的探究中實現了快樂作文。
三、重視加強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
作為一名教育者深知人文環境對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必須要重視學生學習群體和氛圍的有效作用,發揮民主教學思想,積極營造寬松和諧、自主開放、大膽質疑、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思想,放手讓學生自學教材,鼓勵他們合作交流,去探究課文中的難點、疑點,去發現思考問題,去搜集整理信息資料,去歸納、概括結論,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其次,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探究之中,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探究其內涵,挖掘其價值所在。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多引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積極營造人人參與探索研究的氛圍,促使學生形成樂于探究的團隊。有了團隊的氛圍和力量,學生在再艱難的探究之路上也會滿懷信心,同心協作、迎難而上,最終取得滿意的結果或獨特的見解。
四、恰當給予學生激勵評價,有效保護自主探究的熱情
要保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熱情長久不衰,語文教師必須多多給予學生激勵評價。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學家所說:“贊許猶如陽光。每一位學生,不論其個性、品質如何,成績如何,無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勵、贊許之春日陽光。”足可以看出激勵評價是何等的重要,語文教師必須充分重視起來。語文教師不管學生探究的歷程是否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否合意,都不要輕易地否定,而是要尊重學生的探究成果,尊重他們張揚的個性,更要肯定他們的探究精神。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中,學生由于生活背景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會出現對文章的多元化解讀,這是完全不奇怪的。教師欣慰的笑容,一句句諸如:“你的感悟很深刻!”“你的分析很有見地!”“別灰心,再讀某段想想!”“你很有鉆研精神,但應從某某方向去想想!”等充滿贊賞、啟示的話語,無疑就像和煦的陽光灑滿學生心田,使他們倍感溫暖、幸福,富有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時時充滿自信,刻刻保持旺盛的探究欲。
五、注重探究方法的正確指導,促其進行自主探究
“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要使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必須使其掌握一定的途徑和方法。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如何進行有效探究,學好語文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探究起來有門有道,少走彎路、死路。
1.掌握質疑問難的策略,有效進行自主探究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甫洛夫也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才會產生探究和創新的沖動。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的重難點或關鍵,啟發、鼓勵學生多角度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有“疑惑”可探,有“問題”可究。避免探究思維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以教學《放棄射門》為例,我從課題開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究。學生針對課題,提出了“是誰在哪一場賽事中放棄射門?為什么要放棄?放棄射門的球員有沒有受到球迷和人們的責罵?”等一系列究根問底,富有導讀性的問題。為進一步研讀文本,探究文本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這樣讓學生通過質疑問難進行探究性閱讀,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效進行自主探究
我們知道知識源于生活。許多文本中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如果放到生活中去進行實踐探究,就很容易“迎刃而解”。以教學《烏鴉喝水》為例,我在課前就布置學生按烏鴉的辦法去做實驗,看看水是怎樣滿起來的,并想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幫烏鴉喝到水?學生經過親自實踐,積極思考探究,很自然地明白了水之所以會滿起來的道理,體會到烏鴉的聰明,學生還想出辦法幫助烏鴉“可推倒瓶子進行喝水”“可找一根空心草做成吸管來喝水”等。這樣就為學生研讀理解文本掃除了抽象的思維障礙,還培養了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新性閱讀的能力。
3.懂得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有效進行自主探究
若要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或形成獨特的感悟,就要培養學生學會相互幫助、合作、交流,實現學習互補、集思廣益,無疑是一種很有成效的探究性閱讀方法。“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是中國文人樂此不疲的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也沿襲這一傳統,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習慣和能力,適時組織學生之間探討切磋、共同欣賞、相互分析,使學生同伴之間有疑同析,有感同發,有情同訴。通過引導學生與同伴間合作交流式的探究,可從深度和廣度上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感可述的閱讀感受,這樣的探究必定是成功的。
4.充分利用工具書和資料,有效進行自主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博大而精深的,極富深刻的教育內涵。不管是一個字,還是一個詞語,或者是一句話,都會有其深刻教育的內涵,如“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中的“入”字的用法;“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危樓及摘星辰來呈現樓的高,表達了詩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因此,要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語文的能力,必須要讓學生利用字、詞典等工具書,學會查閱傳記、史料等信息資料。正如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培養學生善于利用工具書和各類信息資料,亦是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有效途徑之一。
總之,探究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不僅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它需要教師去精心地組織與引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探究的意識,確保學生探究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閔春梅.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8).
[2]范麗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