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瓊
摘 要:聽評說課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體現,也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抓手。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教師必須要潛心研究,用心修煉,才能把要傳授的知識,以最佳的課堂調控方式、以最準確的語言、以最豐富的情感呈現方式,讓課堂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在課堂呈現的多種要素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是課堂成敗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聽課;評課;說課;課堂教學;有效
一、借力聽課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聽課是學校常規教學研究活動,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所以聽課貴在“研”。聽課是對課堂的感性認識,研課是對教學的理性思考,因此提高聽課實效重在“研”。
1.聽課首要注意研究教材教法
要想在聽課中聽有所獲,教師首要弄請聽課內容是什么,熟悉教材內容強化理解,弄清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思考構思自己如何執教該怎樣處理教材,選擇什么教學方法準備什么教具等。
2.聽課中要關注研思師生表現
教師聽課要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聽上課教師如何巧引善問,聽學生如何巧思妙答,看教師巧處理重點何妙突破難點,看學生的學習態度何參與熱情,捕捉課堂中師生言語言表情,扼要記錄教學過程,詳記課堂精彩的教學環節或有問題的地方。聽課是一種學習,教師要聽、看、記有機整合,及時分析和判斷課堂。聽課過程既要研思上課教師是否恰當處理和選擇教材教法,是否科學完整處理教學內容,是否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是否創意教學,是否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學是否有效互動和有效促進學生思考,又要研思課堂教學思路與自己預設思路的異同,學習上課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時批注有效信息。
3.聽課后要重視研討課堂得失
聽課教師要及時梳理聽課的所思所想,可將聽課所得寫成自己的教學案例。及時與教師交流,了解上課教師的教學準備和課后感受。同時聽課者之間要及時交流,分享各自所思所想。借力集體說課評課的智慧與力量進行集體研討,交流反思問題和釋疑解惑。在集體研討過程中敢于亮出自己觀點,敢于碰撞思維火花,在參與中提升能力。
二、借力評課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評課要有所準備,評課的準備就是要給自己一個任務,每次評課必須發現一個亮點,找出一處失誤,讓我們帶著問題評課。有效聽才能讓評課有效,聽課既要看教還要看學,看教師對教材的鉆研、對重點的處理和難點的突破,對教法學法的設計以及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等,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以及學習的習慣等。提高聽評課效益要做到課后梳理,巧妙而有效將聽課與問課、聽課與課后反思結合、聽課與閱讀課例和聽課與應用實踐相結合。
教師要借助新課程理念提升教學高度和更新教學思想。發揮評課的教研導向作用,從學的角度審視課堂,用學生的“學”檢驗教師的“教”,用評課提升課堂有效教學。
聽課前要熟悉課標教材,帶著問題和體驗。評課時要關注學習目標和重難點,評課前要問自己這節課講了什么?內容特點是什么?本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由此考慮評什么、聽什么和思什么。
觀察課堂的學與教,評課是從學與教融合的角度進行評價。聽課中將看、聽、想、問、測和記有機整合,做好課堂筆錄。評課時從課堂教學環節、師生及生生互動情況、教師關鍵處表達和個人思考評點等方面分析課堂教學。
三、借力說課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說課就是說課標、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訓練和說程序,這是說課的整體內容,也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的依據時課程標準,其出發點是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也是教學歸結點。教學目標的達成手段是教學方法,課堂訓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優化教學過程和課堂結構的教學方案是程序。
說課標通過分析新選課題(章、節、課)內容特點,確定其在整體或單元教學中的地位。通過分析新舊知識聯系,確定其在整體或單元教學中的作用。
說教材主要說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和處理,重點難點的確定和解決。說是說課的重要內容,要側重說明處理教材的理論依據和采用的處理方法。
說學生主要是分析學情。學情是重要的教學依據,依據學情確定難點,選擇教法和設計課堂訓練。說學生是強化教與學的針對性,讓教師都能作用在全部學生。
說教法主要說明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依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教師特長及教學設備情況等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教法選擇主要取決于學情分析。
說訓練主要說明訓練目的、方式以及訓練題目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訓練依據學習目標來設計,服務于目標。課堂訓練主要檢查學生對概念、定義、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說程序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可將分置在各教學環節中渾然一體。
四、借力巧妙優化課堂結構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師應把握熱鬧的“度”,適時調控課堂。從頭熱鬧到尾的一堂課是不正常的,反之從頭到尾都不熱鬧的一潭死水的課也不正常。教師是一堂課的“控制師”,要依據教學實踐適時調控課堂。
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裕思考問題的時間。杜絕學生的信口開河,不讓學生很快說出答案。學生對課堂學習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決定著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作為課堂的“控制師”,教師課堂提問要循序漸進,注意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和參與課堂互動,使一堂課高效完美。教師課前要認真研讀教材,以文本生成為導向,提高課堂預設的可變性,根據課堂變化適時調控教學。課堂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提問要有價值,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學生接受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服務于學生的需要。根據課上發生的情況或某種需要,隨機調整教學。教師要做到教學與藝術聯姻,高效同樂趣俱來。
五、借力課堂40分鐘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師教學一定要重視課堂的導入。激趣課堂導入,靈活多變而引“生”入勝。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神飽滿而斗志昂揚,教學語言生動、形象而富有幽默感,讓課堂上有掌聲也有笑聲,學生才會愿意上我們的課。教師課堂教學要“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首要創造性加工教材,教師要創新重組教材,將教學內容合并、放大、縮小,添加、刪除,加減乘除中讓教材符合學生的需求口味。
教師課堂教學要善用自己的語言,既講出自己的理解和特點,也要講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彰顯自己課堂教學的魅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于“引導”。因為好學生是教師“引導”出來的,好教師就是善于“引導”的教師,“引導”是教師的課堂功績。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偷懶”。教師“懶”一點才會培養學生“勤”一點。這就是教師的課堂魅力和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學會“裝傻”。教師的“傻”才會引導出聰明的學生,促使課堂出彩不斷。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學會“踢皮球”。課堂主體是學生,教師不是什么都包辦的“保姆”。教師學會把皮球踢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找出學習的難點和問題,有效引導學生確定重點,做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善于捕捉教育機會,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學生的思路成就課堂。課堂教學要教會學生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合一”。
重視課堂教學閱讀教學,教學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和意蘊,調動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教出文本效益。如教《故都的秋》要引領學生挖掘古代相關詩文,借助經典詩文品讀“故都”、秋草、秋蕊、秋蟬、秋雨、秋果等意象,體會作品“清、靜、悲涼”的韻味;教《荷塘月色》課引領學生搜集古代寫荷寫月的詩文,借助這些詩文體會朱自清的人格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要引領學生結合陶淵明生平及相關詩文,體會辭賦所表現的耿直高潔、追求自由的“五斗米”精神;教杜甫的《登高》可引領學生從其家世和抱負出發,體會詩歌所表現的厚重深刻的家國之思、家國之悲。
六、借力師生關系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師生關系也是教學質量,對學生影響意義深遠。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所以教師要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傳師生關系是真正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是師生的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身段和學生溝通。教師要“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自覺接受學生評價。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時處處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創設學生暢所欲言和思考創新的開放性教學,使學生敢于質疑和愉快地投入學習。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承認學生的獨特和差異,課堂教學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學生都獲得自己的所需和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和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教師要會觀察分析學生,巧妙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的閃光點,因勢利導地創設張揚學生個性的學習環境。課堂教學中根據學情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優等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學困生“吃了”。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真情呵護學生。課堂教學不依據學生成績判斷學生優劣,做到善待學生。教師真心關懷愛護學生,是教師達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最佳鑰匙。課堂教學滲透德育,道德講了千百遍,學生依然我行我素,學生生病了,教師去看一看,獲得的效果不言而喻。教師要關注好學生,更要關愛學困生,把愛灑到教室的角角落落。
參考文獻:
[1]張潤彬.中職課堂教學如何聽課評課[J].職業技術,2012(1).
[2]明建平.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有效的聽課評課:觀“重慶市首屆中學語文高效課堂展示暨研討活動”有感[J].新課程(下),2013(3).
[3]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