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曉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一線小學教育教師對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極為重視。為保證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有效實施,需要教師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實施策略,在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創新多種教學方法,從多個視角出發完善教學,以確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整體提升。以六年級的實踐教學經驗為例,從四個方面出發探究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探索
小學語文傳統教學中,一切課堂活動均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則處于接受知識的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興趣缺乏,教學效率低下。素質教育理念下,新課程標準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了最佳教學效果是符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師在教學中探究教學新思路,實現教學有效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從深入解讀文本入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文本解讀的實質就是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互動的過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富有創意地解讀文本意義,在全面思考的前提下制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的關鍵。
比如,在教學《錢學森》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品質,感悟錢學森先生的愛國品質,在備課時我通過深入解讀文本制定相關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時,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文本內涵。比如通過美國優厚待遇、富裕生活及優越的工作條件及當時我國境況的對比,襯托出錢老學生報效祖國科學事業的偉大之處;通過描寫美國方面的重重阻撓感悟錢學森先生的歸國不易及錢老先生本身學術上的權威……在帶領學生仔細分析文本語言的過程中巧妙插入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在文本解讀中構建語文高效課堂。
二、從課堂提問入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提問是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生本之間對話的有效途徑。作為課堂教學的路標,教師在引領學生探究有價值的問題時,要為學生提供解讀文本的抓手,讓學生在思考中探究知識,在思維碰撞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比如,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課時,我在課上沒有按照正常的授課思路講學,而是先讓學生觀看相關抗日戰爭影片,再讓學生齊讀文章最后一句話,然后提問:“聶將軍為什么要對這兩個日本小姑娘那么好?你們覺得聶將軍做得對嗎?為什么日本人民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樣,在問題的提問中讓學生合作探究文章主旨,展開辯論,在思考探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仇恨觀,體會聶將軍的寬厚襟懷和國際主義和平精神。
三、從讀出語文味入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富有魅力的語音語調范讀課文,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走進文本深處,融入意境之中,不僅有效表達了語意,還有效讀出了個性理解,在泛讀、誦讀和精讀過程中,感知了語文的魅力。
比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品讀語言文字,我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其中文本內涵。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精神品質,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富有感情的角色朗讀中進入當時的情境中,品出譚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在反復咀嚼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主旨內涵,從而有效提升其語文素養。
四、從巧用多媒體入手,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傳統語文課程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中較為被動,師生互動貧乏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偏低。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手段,通過聲、色、形將抽象知識生動化,在多種感官刺激中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三亞落日》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我在教學以多媒體技術輔助,通過課前搜集影視資源在課堂上播放,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三亞落日的魅力景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時,同樣以多媒體動畫形式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在精讀課文探究文章重要角色的人物性格時,我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文章中出現的需要重點分析的語句整理歸納出來,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分析其中文段,在文段研讀和關鍵詞句的分析中理解人物特點,從而有效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對構建優質的高效課堂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是必經之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能夠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指導,從多方面、多層面探究摸索教學方法,在深入解讀文本內容、實施課堂提問、讀出語文味和巧用多媒體輔助等四個方面著手讓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曉瑜.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18(17):98.
[2]樂接平.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