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闖


摘 要:以貴陽市為研究對象,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評價模型,通過熵值法求出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評價值,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城市綜合承載系統和人口城市化耦合協調關系。研究發現,2010—2016年間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人口城市化評價值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兩系統耦合度處于拮抗與磨合邊緣,耦合協調度從基本不協調逐步上升至基本協調;兩系統內部存在發展失衡、不協調現象。因此,貴陽市應貫徹人本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城市綜合承載力為人口融入約束,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城市綜合承載力;人口城市化;耦合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F2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2-0133-03
引言
城市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年來,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成了重要的戰略基點,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是必然選擇[1]。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大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質量為主導的城鎮化,包括兩個基本內涵:一是以人為本。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要通過解決戶籍、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身份認同等問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使城市新移民從外部制度和內在心理上獲得市民身份、權益和幸福感。二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人口增加與空間擴張的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良性互動,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城市發展的綠色可持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人是融入主體,城市是接納客體,城市承載力就成了連接二者并反映城市化發展質量的重要變量。
國內學者對城市綜合承載力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但分析發現,國內研究方向主要為單要素約束力研究,或單要素承載力與其他系統關系研究[3],研究區域集中在中東部省會城市或區域城市群。綜合來看,已有研究對西部后發城市的城市綜合承載力解讀相對欠缺。本文以人本觀念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理念,分別以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綜合承載力為表征,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評價體系進行耦合協調分析,通過分析兩系統耦合協調關系,探究人與城市協調發展狀況,為城市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
一、概念界定
首先,城市綜合承載力。學術界對城市綜合承載力尚未有統一界定。對于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界定需從三個方面出發,即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承載要素選擇多元化,承載力衡量的標的物。人口聚集而居而后有城市,因此,衡量的標的物應當是人和城市,表現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人居條件的健康科學。綜上,本文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是在一定時空和一定資源、經濟、生態條件約束下,城市在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時所能持續承載的人口及各種活動規模和強度的閉值[4]。
其次,人口城市化。在城市化的發展歷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鎮)的遷移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人口地域的變動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且表征意義也是最明顯的。因此,國際上一般將人口城市化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通用指標。本文采用這一口徑,認為人口城市化主要指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鎮)集中的過程,包括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
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數據源
(一)研究對象概況
貴陽市是貴州省省會,也是西南地區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新常態經濟形勢下,貴陽市得到充分的關注與重視,經濟發展機遇轉變向好,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在東、中部城市人才飽和、競爭激烈的形勢下,貴陽市逐漸成為人口流入地并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對城市綜合承載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以貴陽市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熵來源于物理學中的熱力學,后用于統計物理與信息論中,現大多用于協調發展及評價等領域[5]。此外,熵值法屬于客觀賦權法,在評價過程中有效的避免了因客觀因素帶來的偏差,適用于多元綜合指標評價項目[6]。為了保證結果的可比性,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負向指標在原始數據處加負號,運算后為正,不影響熵值法中取對數的環節。
2.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物理學概念,反應兩個系統相互作用的程度。耦合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C代表耦合度,U1、U2分別表示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綜合得分。耦合度的取值范圍是[0,1]。耦合度指標越趨近于1,表示二者耦合程度越高,反之則表示二者的發展關聯度越低,出現無序的發展趨勢[7]。參考其他學者研究成果,將耦合度值分為四個等級,用以表示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在時間序列上四個不同的耦合過程[8](見表1)。
3.耦合協調度模型。為了體現貴陽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程度的高低,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耦合協調度公式如下:
其中,T=U1+U2;T代表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兩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α、β為表示變量重要程度的系數。本文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水平對城市發展同等重要,取α=β=0.5;D代表兩系統耦合協調度,取值范圍為[0,1],D值越高,耦合協調程度越高,兩系統發展越協調,反之亦然。借助物理學關于協調度的劃分,可以將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劃分為四個階段(見表2)。
(三)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包括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數據,原始數據主要來自《貴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2017)》《貴陽市統計年鑒(2011—2017)》《貴州省統計年鑒(2011—2017)》,部分數據經計算得出。
三、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
(一)評價指標體系
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靈活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資源承載力、經濟承載力、生態承載力作為一級指標,人均水資源量、人均GDP、森林覆蓋率等18個指標為二級指標,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3)。選取城鎮人口比重、城市常住人口增長率反映人口集聚數量,選取普通高等學校及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師生數、人口密度反映人口集聚質量。
(二)評價結果
根據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法計算得出各年各維度綜合評價值(見下頁表4)。
1.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演變分析。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子系統存在發展失調風險。由表4可以看出,2010—2016年間,貴陽市綜合承載力平穩上升,承載力數值從0.3508增長到0.7267;經濟承載系統承載力增速最快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承載力數值從0.1264增長到0.3941;生態承載力系統承載力波動上升,承載力從0.1139增長到0.2583;資源承載系統承載力波動較大,出現負增長。三大承載系統承載力初始評價值接近,至2016年已拉開不同程度的差距,說明在貴陽市發展過程中,各子系統的發展存在發展失調現象。承載力的變化態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貴陽市發展狀況。貴陽市地處西南腹地,近年來得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貴陽市借此良機,強調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給資源和生態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保護逐漸得到重視,開始有意識地節能減排增加綠化,體現為生態承載系統的緩步上升。而以水、耕地等表征的資源承載力系統卻因資源的稀缺性和絕對人口的增加表現出強烈的波動。
2.貴陽市人口城市化質量演變分析。貴陽市人口城市化評價逐步提高,且質與量兼顧。人口城市化評價結果(見表5),反映出貴陽市人口城市化呈現良好態勢,人口城市化數量與人口城市化質量均穩步上升。其中,貴陽市人口城市化質量評價值增長更快,對綜合評價指數貢獻更大。
人口城市化評價結果充分印證了貴陽市城市化的特點。貴陽市地理位置偏僻,資源稟賦較弱,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政策傾斜下,經濟常年位居全國倒數,導致人才吸引力較低,大量人口外流。2010年后,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政策逐步向內陸地區傾斜,貴陽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大數據產業、旅游業等朝陽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逐漸增加,而知識層次越高的人,對地域變化的感知越靈敏。因此,貴陽市人口城市化評價整體提高的同時,城市化質量提高得更為顯著。
四、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耦合協調關系分析
首先,耦合度值和耦合協調度值。根據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計算得出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果(見表5)。
其次,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與城市化的拮抗—磨合關系。2010—2016年,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水平耦合度十分穩定,圍繞0.495小幅波動,處于拮抗—磨合的過渡階段,這一特征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2010年,貴州省提出“工業強省”戰略,省會貴陽自然而然成了資源配置中心。以“工業強省”為代表的發展戰略成果豐碩:2013—2016年,貴陽市GDP增速連續四年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某種程度上,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以擠壓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為代價,常住人口由432.93萬增加到469.68萬,快速增加的人口則進一步凸顯貴陽市道路系統脆弱、人均公共資源擁有量低等問題。越發擴大的人口規模對貴陽市承載力施壓,貴陽市則以城市承載力為隱藏的衡量標準,邊排斥、邊吸納,體現在耦合度上便是徘徊在拮抗與磨合的邊緣。
最后,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與城市化在磨合中逐步協調。兩系統耦合協調度數值從0.341上升至0.651,以2012年為界限,由基本不協調階段跨入基本協調階段,并且在2011—2013年出現一段較為高速的增長。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規模擴張給城市發展帶來副作用的同時,也在倒逼貴陽市優化發展模式。2010—2016年間,貴陽市發展體現出三大特點:一是產業發展多元化,二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三是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貴陽市不斷完善道路交通,相繼開通地鐵一、二號線,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城市公共安全支出、衛生支出占全市財政支出比分別提高了0.52%、1.82%、1.79%。綜合以上三點,在拮抗與磨合中,貴陽市城市承載力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耦合協調階段也由基本不協調跨入基本協調。
五、結論與建議
利用貴陽市2010—2016年城市統計數據,對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兩系統進行發展評價與耦合協調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貴陽市城市綜合承載力平穩上升,但資源、經濟、生態三大子系統發展不平衡,經濟承載力穩步增長,生態承載力波動上升,資源承載力呈現水平波動現象。第二,貴陽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質量與數量兼顧,且城市化質量提高對整體貢獻更大。第三,貴陽市城市城市綜合承載力與人口城市化耦合度穩定在0.495左右,兩系統仍處于拮抗—磨合的過渡階段;同時,在拮抗—磨合的過程中,兩系統發展實現基本協調。
為促進貴陽市城市與人口的協調發展,結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堅持人本理念與可持續發展觀念。人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同時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城市化立足于城市,最優結果是實現“人的城市化”。二是完善保障體系,促進人口融入,防患于未然。貴陽市仍處于發展機遇期內,城市化高峰勢必在不遠的未來,貴陽市應預估形勢,提前采取措施,促進城市化的平穩進行。三是優化產業配置,平衡產業發展,加強生態保護。貴陽市可通過調整產業政策轉移發展矛盾,從而加強生態保護。首先,開發新業態,堅持打造以大數據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圍繞技術開展技術服務、數據服務;其次,發展旅游業,貴陽市生態宜居,旅游資源豐富,隨著人民消費能力的普遍提高,大有可為;最后,構建旅游業與文化、農業產業及第三產業鏈接,打造多元旅游態勢,如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俗旅游以及休閑農業旅游等。
參考文獻:
[1] ?曾維希,李媛,許傳新.城市新移民的心理資本對城市融入的影響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29-137.
[2]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Z].2012.
[3] ?李文龍,任圓.城市綜合承載力系統動力學仿真研究[J].生態經濟,2017,(2):78-80.
[4] ?曾鵬,王云琪,張曉君.中國十大城市群綜合承載力比較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1):76-82.
[5] ?葉盛杰,嚴志強,楊巧玲.基于熵值法和綜合評價法的區域PRED綜合協調度研究——以南寧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5,(5):82-87.
[6] ?馬艷梅,吳玉鳴,吳伯均.長三角地區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圖法[J].經濟地理,2015,(6):47-53.
[7] ?周玉翠.湖南品牌旅游資源與旅游業協調性研究[J].經濟地理,2009,(6).
[8] ?黃鵬,郭閩,蘭思仁.福建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耦合狀況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版,2015,(2):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