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
收益性高、風險性低、流動性還高的理財產品有沒有?我們能不能做到“一舉三得”呢?
現在市面上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多,種類還不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選到一款合適的理財產品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費時費力不說,還怕選錯。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初步的選擇呢?那就需要用到投資“三性”原則,也就是三個思考的角度,去分析產品,匹配自己的需求。先來說說這“三性”。
第一個是收益性,這是大家最關注的。很多人更愿意選擇高收益的產品,但是這背后往往暗含著高風險。比如一個理財小白,一上來就說要炒股賺錢,但很可能最后連本金都虧損。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想著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應該根據投資目標調整預期收益率。
第二個是風險性,也就是預期收益的不確定和本金虧損的概率。防范風險當然很重要,這個大家都知道,投資要謹慎還不就是因為風險。要注意的是,有的理財小白容易陷入另一個極端,擔心風險性而過于保守,比如所有的資金都定存銀行,甚至還有把大量現金放在家里保險柜的。其實,風險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控制的,比如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兼顧收益。
第三個是流動性,也就是容不容易變現或者退出,這一點常常被大家忽略。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在投資前都需要預留一定的應急資金。此外,如果沒有算清時間,把短期內可能要用的錢投資到持有期比較長的固定收益產品,比如銀行定期、債券等上面,急用時卻不能馬上變現就很麻煩,或者會錯過其他投資機會。
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從自身情況出發,認真考慮這“三性”。不過,可能經常會遇到下面這樣的情況。
三者只能得其二
知道要根據“三性”選擇產品,可能有人會說:“這不簡單,我就選擇收益性高、風險性低、流動性高的產品不就好了。”當然很好,不過要想“一舉三得”是很難的,投資者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兩者。
其一,如果是高收益與低風險,那么高流動性就很難兼得。當然,這里說的高收益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大家都聽過這句話“收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比如與余額寶之類的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算是比較高的了,目前平均收益率在4.5%附近,比互聯網寶寶類產品3%的收益率高出1.5個百分點,而且風險也很低。但是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相對比較差,國內除了浦發銀行及浙商銀行可以有條件轉讓之外,其他銀行理財產品在到期之前均不可轉讓也不可提前贖回。
與銀行理財產品類似的還有大額存單,票據理財等,流動性都不強。所以,如果你想要相對高收益和低風險,那么這個投資就會要用較長的投資期限來交換,就得放棄高流動性。
二是高收益與高流動性,那么就要提高風險承受能力。很多P2P平臺都有活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在5%~8%之間,遠高于余額寶,而且可以做到T+0或T+1到賬。但是,網貸的風險要比余額寶大很多,一旦平臺跑路,別說收益了,就連本金都將打水漂。之前P2P網貸行業魚龍混雜,后來國家開始嚴監管,問題平臺浮出水面。不過為了資金安全起見,筆者一直不建議大家貿然進場。
其實股票也較為類似,有可能在短期內獲取很高的收益,流動性也不算差,提現的話一般2~5天可以到賬,但是風險想必大家都清楚。
三是低風險與高流動性,高收益基本上就很難達到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余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風險很低,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過貨幣基金虧損的例子,流動性也非常高,基本都可以做到資金贖回即時到賬。但是,此類產品注定無法獲取高收益,你不能去計較收益怎么這么低。
有人可能要說了,余額寶剛開始成立時收益不是挺高的么,最高還達到6%以上,這是為什么?其實那只是市場資金緊張導致的一種短期現象,因為貨幣基金投資的底層資產,決定了它不可能長期維持高收益,終歸會回到正常水平。
總的來說,任何一款投資理財產品,要做到“三性合一”,即收益高,安全性高,流動性也高,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你要選擇的,是更適合你實際情況和需求的理財產品。
你可能漏掉的一個維度
漏掉或忽略了什么?那就是你為此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人工作繁忙,下班或周末也另有安排,自己精力有限,沒有時間去研究種類繁多的投資理財品種。而我們知道,收益越高的產品,往往越復雜,要花費的時間自然越多。去銀行存定期幾乎不用研究,但買哪只股票賺錢就得花大力氣研究了,而且還不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預期。
再者,同一個產品的“三性”,對于不同人也是有差異的,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理財小白來說,什么都不懂,投資股票肯定是高風險的投資;買個股票型基金,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來炒股的風險都比自己炒股風險小。而對于一個專業投資者來說,專業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使得他在操作上心中有數,那么股票這種投資產品的風險,對于他而言就小了許多。
上面的例子,也說明大家在討論理財產品的“三性”時,要審視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力,匹配自己的能力。
另外,每個人在投資理財方面的興趣、天賦各有不同。有興趣濃厚的,也有一點興趣都沒有,甚至看見數字都頭疼的;有的人在投資理財方面有天賦,有的人卻“少根筋”。培養興趣,用努力彌補天賦,這都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所以,除了產品自身的“三性”,我們還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興趣、有時間、有精力去研究。
所以你看,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一定會犧牲掉一些東西的,也許是流動性,也許是安全性,也許是你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因素考慮進去,就能夠做出性價比更高的決定。以此來看,有一部分人在投資理財上就不見得一定要親力親為,不妨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自己把時間和精力用在事業發展和家庭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