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秋萍
【摘要】 ?校本培訓是以學校為單位,從學校和教師工作實際出發,對全體教師組織開展各類教育教學培訓活動,旨在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提升,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現實校本培訓中,許多教師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成果不明顯。文章結合所在學校校本培訓工作實際,從培訓制度的規范性、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培訓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結合實踐案例,具體闡述校本培訓實施情況,為組織開展校本培訓的學校機構或培訓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 ?校本培訓;制度規范性;內容針對性;方式多樣性
參加教師培訓,是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是教師補充、更新、拓展專業發展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主要途徑,同時是教師考核、職務聘任、教師資格證書定期注冊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依據。《江蘇省教師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教師培訓以5年為周期,總學時不低于360學時,其中縣級以上培訓學時不少于180學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每五年到企業實踐累計不少于5個月。”縣級以上培訓一般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實施,主要有參加進修班或研修班、參加學術會議或學術講座、出國進修與考察、接受現代遠程教育等,其他培訓則主要由學校層面組織實施,主要有校本培訓、下企業頂崗實踐等。
校本培訓是以學校為單位,緊密結合學校工作實踐,從教師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全體教師開展立足于工作崗位的專業引領、教學反思、教育科研、合作交流等培訓活動,旨在解決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現實校本培訓中,許多教師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成果不明顯。如何激發教師培訓熱情,提高校本培訓實效,值得每一位培訓者反思與實踐。
一、培訓制度規范性——確保教師培訓的參與性
要使培訓取得預期效果,就必須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嚴明培訓紀律,明確培訓要求,提醒并約束教師參加各項培訓活動,規范培訓行為。以以下企業頂崗實踐為例。
1.制定規章制度
為了有效管理與考核專業課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活動,我校明確了責任部門,由科研處全面負責管理與考核,并制定了《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明確下企業實踐的對象、鍛煉形式、基本要求、基本待遇、管理與考核等各項要求,使學校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也使參與實踐的教師有了心理預設,清晰地知道該怎么做才能完成培訓任務。
2.規范過程管理
由于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一般比較緊缺,難以在工作時間安排教師進企業頂崗實踐,所以一般安排在暑假進企業1個月左右。考慮到涉及的專業門類多、教師數量大,以及交通的便利性,一般由教師自行聯系實踐企業。由于企業頂崗實踐主要在假期里,企業又是教師各自聯系的,如果沒有規范的過程管理,便會形同虛設,對于認真參加企業實踐的教師來講是不尊重、不公平。因此,我校制定了一整套管理措施:放假前各專業課教師制定《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目標任務書》上報系部,由科研處匯總全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計劃表》;實踐過程中教師及時填寫《企業實踐手冊》相關內容,記錄每天或每周實踐的內容與感想,科研處聯合教學工作處、系部相關人員不定期到相關企業抽查教師在企業的實踐情況;實踐結束后由實踐單位負責人寫評語、單位蓋章;假期結束后各教師上交《企業實踐手冊》和《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考核表》,由科研處組織人員進行審核認定,最后以文件的形式公布通過考核的教師名單,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認定學時。各系部負責建立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的專項檔案,確保資料完備可查。企業實踐經歷作為專業教師年終考核、崗位分級、職務晉升的重要指標。規范化的管理制度,確保了實踐的有效性,保障了實踐的質量與效果。
二、培訓內容針對性——引發教師培訓的主動性
要使培訓成為大家的期盼,并起到應有的效果,這就需要組織方在培訓前作充分的調研,了解培訓者的組成與需求,結合工作實際,合理設置培訓模塊,以激發受訓者的內驅力,使得培訓具有針對性。以青年教師培訓為例。
1.充分調研培訓需求
本文青年教師指35周歲以下教師。這部分教師在我校教師隊伍中占了40.9%,是學校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他們年紀輕,工作熱情高,有活力,有沖勁,有追求,教育理念更新快,信息化教學能力強,且與學生間的代溝小,易與學生交流相處。但他們工作時間短,有的甚至剛踏上教師工作崗位,往往缺乏教學經驗,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有一定的脫節,在業務上需要引領,在實踐中需要積累,是教師隊伍中的重點培養對象。他們迫切需要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培養與熏陶,需要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高質量完成三年達標任務,在教學過程、各類競賽中能嶄露頭角,得到大家的認可與贊許。
2.合理設置培訓模塊
師徒結對:通過“青藍工程”為每一位踏上工作崗位第一年的新教師配備教學與班主任工作指導教師,通過師傅示范、引領,迅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掌握教學業務必備能力。業務培訓:根據青年教師的工作年限開展系列培訓活動:工作3年內的新教師,以師德教育、教學必備能力為主;工作3—5年的青年教師,以課堂教學、專業技能為主;工作5年以上的青年教師,以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為主。通過系列培訓,掌握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的基本方法,指導工作實踐,形成良好職業素養。同伴互助:通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交流,研讀課程標準與教材,開發課程教學資源,交流教學經驗,在同伴互助中取長補短,開拓教學思路,啟迪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活動參與:結合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組織參與各級各類評比活動,如校級教學基本功比賽、區“啟航杯”課堂教學大賽、區市級教學新秀評選、職稱晉級評定等。通過各類活動的參與,夯實教學能力與職業技能,使部分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三、培訓方式多樣性——激發教師培訓的積極性
培訓方式單一,往往會使人失去興趣,產生疲倦。多樣的培訓方式,既能激發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又能確保達成培訓的目標要求。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僅僅為了迎合教師趣味性的需求,以開放性、活動性培訓為主,使培訓失去應有的作用。以暑期教師培訓為例。
1.培訓內容豐富
為大力推進“專業、課程、師資”三項建設,加快“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的培養,我校充分利用暑假時間,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培訓模式,組織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和專題培訓,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快創建省優質特色職業學校。我校自2014年期,每年制定《暑期教師培訓實施計劃》,讓所有教師都參與到培訓之中。考慮到教師結構組成的多樣性、復雜性,設置的培訓內容有:通識培訓(如信息技術培訓)、班主任培訓、技能集訓、頂崗實踐、學歷進修、骨干進修等。培訓內容緊跟時代步伐,有基層一線人員的經驗介紹,有管理層面領導的案例分析,更有高層專家的理論詮釋,內容涉及不同層面,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
2.培訓形式多樣
暑期培訓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有專家講座、案例剖析、經驗分享,有集中培訓、分散學習、技能訓練,有進修班、研修班、學術研討,有校內培訓、外出考察、拓展訓練等。既有專家引領的學術氣息,又有現場討論的熱烈氣氛,有1—3天的短期培訓,也有長達一個月以上的中期培訓。多樣的培訓形式,讓教師培訓動靜結合,既能引領教師精心聽講,了解教育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又能激發教師在交流中分享信息,在研討中分享經驗,在實踐考察中開闊視野,在拓展訓練中愉悅身心。如此既激發了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又引發了教師培訓的參與性。
校本培訓是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繼續教育形式。教師培訓走向校本,就是走向每一個教師自己生活的舞臺,更加關注教師的教學實際與專業成長,更大激發教師學習與創造的熱情,使學校發展更具活力,更有成效。校本培訓必須要“新”,緊跟教育發展的時代步伐、教師發展的需求,順勢而為,借助互聯網技術,開發培訓資源,開展更靈活、更個性化的培訓。校本培訓要以課題研究為主線,設計針對性、持續性、階梯性的項目載體,確保培訓的延續性、系統性、高效性,打造優質、特色培訓項目。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革培訓方式,校本培訓才能被廣大教師所接受,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教師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管理辦法[S].蘇教規[2013]1號.
[2] 郝國強.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創新思路[J].中國教師,2017(1):70-73.
[3] 金甫.讓校本培訓更有效[N].中國教師報,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