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敏 陳思穎
鄭梨花2010年大學畢業后,成為柳州市魚峰區社灣小學一名語文老師。短短幾年,她從一名村小教師成長為當地的教學能手,并成為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的入室弟子,多次登上“千課萬人”“現代與經典”“名師教研”等全國教研平臺培訓講學。
是什么原因讓一個畢業才9年的村小教師迅速成長起來?鄭梨花說,這要歸功于魚峰區實施的“梯級名師”隊伍建設工程。從2014年起,魚峰區開始實施該項工程,政府每年投入200萬元用于該項工程的培訓和獎勵。目前,魚峰區擁有“梯級名師”1 000余人,占該區教師三分之一。
樹典型立標桿 星火成燎原之勢
魚峰區地處城鄉接合部,過去這里存在不少中小企業,居住著很多下崗工人,還有許多城中村,生源、師資條件相對薄弱,教育優勢不明顯。
為了改變教育落后現狀,魚峰區教育管理部門想了不少辦法。魚峰區教育局長助理陸劭桓說:“為響應城區政府打造教育強區的目標,當時還是副局長的張惠英帶領大家經過考慮論證,決定從區域的師資隊伍建設抓起。”
2012年,魚峰區啟動首屆“首席教師”工程,精選中小學各個學科教師15人進行培養。“通過實施這個項目,我們發現樹典型、立標桿的效果蠻好的。”陸劭桓說,“這些教師就像星星之火一樣,點燃了一方,最終形成燎原之勢。”
為了讓更多教師獲得成長機會,縮短成長進程,魚峰區在“首席教師”基礎上,2014年又啟動了首屆“梯級名師”工程,讓每一個教師都有成長目標,獲得政府層面的認可。
魚峰區政府專門召開“梯級名師”工程推進會,由政府統一部署和規劃,先后出臺一系列配套文件推進該項工程,城區本級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用于培訓和績效獎勵,每月按“名家600元、首席500元、標兵400元、骨干300元、能手200元、新秀1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
在推進“梯級名師”工程過程中,魚峰區制定了“由近及遠、由低到高”的立體化培養方案:成立教師培訓中心,開展全員培訓和崗位練兵;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模式,先后與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姻”,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每學期派骨干教師到全國名師工作坊掛職,與全國名師“零距離成長”;參與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工作坊聯動教研,多名青年教師在全國頂級教學研討會上與王崧舟、武鳳霞、何捷等名家同臺獻技,使魚峰區梯級名師在全國的教研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經過兩年的推進,魚峰區“梯級名師”工程成效逐漸凸顯,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2016年魚峰區第一次有了柳州市級拔尖人才、有了被行業與社會認可的515名教學名師。
柳州市教科所副所長唐麗評價道:“魚峰區實施的梯級名師項目培養成就了一大批區域名師、名校長,在這些優質師資的帶動下,該區的教科研工作有了全局意識和高位課程觀。”
“一對一”師帶徒 示范引領促成長
2017年,魚峰區招聘了380名新教師。按一個教師帶50個學生算,380名教師就要帶1.9萬個學生。陸劭桓說:“這些新老師大多沒有經驗,一個教師會影響幾十個孩子,我們耽誤不起。”
為此,魚峰區又啟動了第二屆“梯級名師”工程,實施教師才藝社團及名師工作坊建設兩個項目,推進分層、分類、分科、整體培訓,并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名家駐魚峰”為橋梁,以“青藍工程”“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為抓手,為新教師“一對一”配備導師,引領年輕教師快速成長。
按照“一年合格,二年成型,三年稱職,五年成骨干”的目標,魚峰區要求導師與徒弟簽訂責任合同,指導期為三年,在此期間,師徒要共同備課、相互聽課,每學期導師聽徒弟的課不少于10節,徒弟聽導師的課不少于20節,在師徒結對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師徒,學校將在評優評先、外出培訓等方面優先考慮。
2017年9月,在企業工作3年的韋雪琳通過統一招考,成為柳州市二十四中附屬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剛一入職,學校就安排了骨干教師劉婷做她的導師。
一年半來,師徒倆每周一起開展教研活動,劉婷每周聽取韋雪琳一節課并進行點評。只要劉婷有比賽項目,韋雪琳都要加入團隊,全程跟進比賽。“一起參加的賽課有10來次,聽課評課就更多了。”韋雪琳說。
經過師傅的手把手教導,韋雪琳從跨行業零基礎到很快上手,至少縮短了一半的成長時間。第二年,韋雪琳獲評為市級優秀教師,指導的學生也在英語專業個人才藝展示活動中獲獎。
在“梯級名師”工程的影響帶動下,魚峰區轄區學校的內涵發展、教研品質有了顯著提升。2018年,在柳州市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魚峰區選送12節課參賽,有10節獲一等獎、2節獲二等獎。
近年來,魚峰區教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表現優異:有獲得全國教師素養大賽一等獎的;有獲得全國初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的;還有獲2019年“全國十大小語青年名師”榮譽稱號的;今年6月,李蔓、吳施霖兩位老師同時榮獲“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教學能手”稱號;此外還有多名教師參加自治區小學習作教學比賽、英語優質課比賽柳州選拔賽獲第一名,并代表柳州參加自治區大賽獲一等獎。
資源整合發展 實現教研一體化
2016年,柳州市第十二屆青年教師賽教課(以下簡稱青賽課)城區選拔賽開賽,魚峰區管轄的柳州市東環路小學迅速組建了語文、綜合、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等學科團隊,采用5+N的方式積極備戰,資源組、教案組、課件組、反思組通力合作,最終五個團隊代表魚峰區參加市級決賽,經過五天高強度的“備戰”,最終斬獲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
盡管“備戰”才5天,但所匯聚的能量絕不是5天就能形成的。柳州市東環路小學校長鐘艷說:“魚峰區把教師隊伍整合成一盤棋,教育局要求青賽課以校為單位,把團隊教研推到比賽前沿,成為柳州市青賽課的典型案例。”
據介紹,魚峰區教師團隊參加比賽是可以跨校組合的,在“梯級名師”里,通過“名家帶首席、首席帶標兵、標兵帶能手”的方式,實現教師梯隊的縱向幫扶、共同成長。通過學科中心組活動、跨校議課交流、組織論壇培訓等方式,實現同級教師“橫向促進共生”的教育生態。而依托“青苗杯”團隊研修大賽平臺、名師工作坊等區域教研平臺,又促使魚峰區形成了“百團競技育新苗”的教科研一體化良好格局。
通過實施“梯級名師”工程,魚峰區收獲了許多第一:在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審中獲獎率名列全市第一;在廣西基礎教育名師青藍工程遴選中獲選率名列全市第一;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選活動中一等獎獲獎率居全市第一;在第十一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大賽中獲獎人數全市第一;在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例評比、柳州市青年教師賽教課等重大賽事中,一等獎、二等獎獲獎率全市第一……
“我們看到,魚峰區的優秀教師正一批批成長起來。教師成長帶來的最大效益,就是有力地推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魚峰區教育局長張惠英自豪地說。2017年,魚峰區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
目前,魚峰區已建有國家級名師工作坊、自治區特級教師工作坊、魚峰區名師工作坊,形成了“多級名師引領、縱橫聯動研修、團隊專業發展”的教師專業成長新格局。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