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琳 喬宇 馮亞琴
【摘要】民間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生態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這就凸顯了在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高校藝術教育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民辦高校尤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是公辦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民辦高校可以在山西省民間音樂傳承中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關鍵詞】民辦高校;山西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生動地反映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民間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山西省民間音樂尤為豐富,素有“民歌的海洋”“戲曲的家鄉”之美稱。二十世紀末本世紀初相繼出版的“五大”集成中所收錄的山西民間音樂品種,包括了山曲、開花調、彈唱、白店秧歌、任莊扇舞、興縣“昆曲”、秧歌、靜樂清廟音樂、壺關秧歌等,多達244個。
一、高校藝術教育在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
早在2006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公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就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內涵就是要將中國乃至全世界優秀藝術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更是要將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利用高校這一平臺做好“活態”傳承。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教育各領域”,并列入“重點任務”。
研究表明,高校在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分支——民間音樂傳承中有三大作用: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是民間音樂傳播者;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是民間音樂繼承者;高校音樂教學是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手段。
可見,在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高校藝術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辦高校承擔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現實條件
高等教育體系中,民辦高校尤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7年,民辦高校其數量在全國普通高校中占到近30%,這是一個特殊的、相當龐大的教育主體。
民辦高校由民間資本投資,發展迅速。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為例,尤其是學校自2014年升格本科以來,學校為體制較完善的院系架構,規模迅速從2013年在校生300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10000余人,其中音樂表演專業在校生人數由專科階段的50人迅速增加至本科階段500余人,并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遞增。這樣一個龐大的教育主體,也將成為我們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分支。
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共同擔負著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與普通高校相比,其辦學模式、教育使命及未來發展等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同樣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但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育規律與市場規律相矛盾,民辦高校的教育在遵守教育理念的同時,必須去迎合市場,是靠教育消費者來辦學的,更多的是傾向于市場,當教育理念偏向市場的時候,教學就表現出較多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規模擴張和資金來源的矛盾,民辦高等院校要更好的發展,進行規模擴張是必經之路,但是擴張的資金全部來源于市場,這唯一的融資渠道為高校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民辦高校開設的音樂類專業以音樂表演專業居多,其課程體系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大多數都設置了諸如《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等與我國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高度聯系的課程。因此,地方民辦高校利用已開設的課程有針對性地進行對山西省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是對課堂教育平臺及教育資源的積極而有效的利用。?
三、山西省民間音樂與中國民間音樂課程的高度融合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或類似的課程教材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對山西省民間音樂均有專門的章節進行闡述,但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有必要對山西本土民間音樂在課程教學中著重強調,以真正起到良好的“活態”傳承作用。
當前,全國各高校幾乎都有中國民間音樂概論相關課程開設,它是音樂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是非音樂專業的公共選修課。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下,該課程強調對我國民間音樂基本類型、發展歷史、主要形式、體裁、主要音樂元素以及優秀曲目、劇目等的介紹,通過此類課程教學,為學生進一步研究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培養學生對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保護民間音樂文化的意識。
然而,音樂專業核心課程,哪怕是理論課也一定要圍繞有聲的“音樂”做文章。而要通過課程教學使山西省民間音樂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活態”傳承,我們的教學不能僅限于空洞的理論教學,而需要從理論學習向技能實踐過渡——把教唱、學唱作為教師教學及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這樣更有利于“活態”化,才是對民間音樂最好的保護和傳承。
高校專業教育需要培養更多的會唱并且能夠傳唱山西省乃至全國的民間音樂的人才,作為民間音樂傳承的后備力量。
以民歌這一大類為例,我們從民間找到原汁原味的音樂已經非常困難了,哪怕是“市場化”了的民歌,至少通過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應有的理論知識外,要把欣賞、學唱這些旋律分布到課程的每一課,成為其重要的教學環節。
因此,結合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嘗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鼓勵、要求和考核學生對優秀的民間音樂作品尤其是山西省民間音樂作品進行學唱,得到一定的收效。
我們發現,學生在起初學唱一些作品時,由于缺乏方言基礎,對旋律感到陌生,而且與這個年齡段在校大學生的日常審美情趣及其在欣賞音樂上的偏好不同,會導致部分學生剛開始對一些傳統的山西省民間音樂表現出排斥的態度,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尤其是對作品了解了以后,學生在課后會經常無意中哼唱這些旋律,而且在這樣的學習之后哼唱的次數、旋律數量均在增加——學生在不知不覺已經逐漸成為一名民間音樂的傳承人。
四、山西省民間音樂與視唱練耳課的高度融合
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主要訓練學生音樂聽覺、讀譜、和視唱的能力。視唱曲目的譜例集中有關民族調式的旋律,大都分布于調感訓練這一部分當中,而調感訓練又是多數視唱練耳教材中篇幅最大、數量最多的譜例。各種教材中整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優秀的民間音樂旋律,而在這些譜例素材的編選過程中,很多教材都強調借助譜例訓練技能的功能,因而也在譜例上僅僅只標注了XX民歌,甚至連歌曲、樂曲名稱標題都沒有標注。
作為山西省地方高校,如果在此基礎上加大山西省民間音樂在這些旋律中的比重,而且將曲目信息標注得更加清晰、完整,對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就會有較為明顯的影響。
我們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做了一些的嘗試,教師查閱了諸多的資料后,針對當前訓練的內容,除了使用教材中的譜例外,將一些山西省民間音樂旋律融入課程教學,并且適度對該旋律做一些介紹,這樣學生除了在視唱練耳技能上得到了應有的訓練效果外,還對這些優秀的山西省民間音樂旋律進行了學習,同時也在課程思政方面邁出了一小步。
欣賞音樂是從聆聽音樂開始的,培養更多的山西省民間音樂傳承人也可以從學習旋律起步,學會了旋律,并且經常去演唱它們,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呢?這樣就在視唱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起到培養山西省民間音樂傳承人的作用。
五、山西省民間音樂與校園文化的高度融合
立足本地,建設極具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教育資源以校園文化為媒介的重要傳承方式。而校園文化的范疇極為廣泛,包括了精神、環境、行為、制度等主要內容。
不少文章中提到校園廣播,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媒介,簡單、行之有效,而且輻射面廣,能有效地將此工作覆蓋到校園中為數更多的非專業學生。
我們鼓勵教師為我校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些指導,逐漸收集和整理身邊容易獲得的音響、視頻素材,編輯成有關山西民間音樂介紹的節目,并且利用校園廣播進行投放。
在自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院、系、專業的微信公眾號,都可以作為山西省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平臺。
雖然對校園媒體的開發尚未取得較為明顯的成績,但相信我們豐富的校內資源和師生的廣泛興趣,完全能夠將這一工作推進下去。
六、音樂創作活動與山西省民間音樂素材相結合
筆者的工作單位作為擁有音樂表演專業的一所民辦高校,我們的教師資源中確有一部分具有一定創作、改編音樂能力的師資力量。我們在校內、外的各種演出、藝術比賽中,曾組織教師結合山西省地方文化和民間音樂旋律素材創作過一些音樂,甚至在某些課程中也有意識地以山西省民間音樂為素材作為學生課后的思考、練習題目,強化了學生對民間音樂素材在創作、創新中的應用。
七、充分發揮教師個體在民間音樂傳承中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不論是哪一種融合,都離不開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和對民間音樂傳承的自覺意識。
高校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主動擔負起對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對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常懷敬畏之心,將自己置身于山西民間音樂傳承人的角色,以培養山西民間音樂繼承者為己任,以作為傳承人的緊迫感,身體力行地把山西省民間音樂傳承的具體工作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以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
綜上所述,利用已開設的課程、各種教學場景、校園文化建設、課外音樂活動等把山西省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融入其中,通過課程資源開發、教學改革研究、教材開發、校園文化輻射等,完全可以使山西省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和傳承得到直接而行之有效的改善。民辦高校作為教育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起山西省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任務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于洪霜,陳波.論我國民辦高校的社會責任[J].傳承, 2011(18):66-67.
[2]徐歆.民辦高校社會責任的要素識別[D].大連理工大學,2017.
[3]馬美著.咬定青山不放松致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岳麓書社的古籍出版為例[J].出版廣角,2018,316(10):19-21.
[4]吳靜.洛南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D].陜西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