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穎

中圖分類號:S858.33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19)08-0037-03
小鵝瘟又叫病毒性腸炎,是由鵝細小病毒引起雛鵝發病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敗血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廢絕、下痢和有時出現神經癥狀為特征。病理上以小腸粘膜表層大片壞死脫落與滲出物凝成假膜狀,形成特征性栓子堵塞腸腔為特征。
鵝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以包心、包肝、氣囊炎等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敗血性傳染病。小鵝瘟與漿膜炎極易混感,且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是當前危害養鵝業的主要混感傳染病。近期筆者連續接診了幾例小鵝瘟與漿膜炎混感病例,現將一例診療情況分享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9年7月5日,章丘某養鵝戶飼養的34日齡5000只蛋雛鵝,部分鵝突然精神沉郁、采食減少,個別的搖頭擺尾,全身抽搐。該養戶自訴鵝群1日齡注射過小鵝瘟卵黃抗體0.6mL/只,14日齡皮下注射Ⅰ型副粘病毒滅活疫苗0.5mL/只。11~13日齡曾用沙星類藥物防病;20~24日齡鵝群有呼嚕、咳嗽等呼吸道癥狀,遂用林可大觀霉素治療。幾天后又用藥預防球蟲病,使用小蘇打通腎等。34日齡發病后,鵝群每天死亡8~9只,當地獸醫使用一種中藥制劑、林可霉素、黃芪多糖等治療了4d,但效果不佳。7月8日早上死亡發展到12只。于7月9日上午來我處就診。
2 ?臨床癥狀
病鵝開始精神沉郁、縮頸、垂翅、走動無力,部分病鵝不采食,或雖采食但不吞咽,而是將食物擺頭甩掉。飲水增多,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黃綠色帶有氣泡的稀便,泄殖腔周圍有糞便粘連。有的眼、鼻端有漿液性分泌物。嗉囊膨大,內有多量氣體或液體。后期呼吸困難,喙的前端色澤發紺,蹼色澤變暗,全身有脫水現象。部分出現神經癥狀,間歇性搖頭,瀕死時頭頸彎曲或角弓反張,倒地抽搐,兩腳痙攣性反復踢蹬,很快死亡。病程大多為2~3d。
3 ?剖檢變化
對送檢的5只病鵝進行剖檢,發現有2個典型病變:一是有4只病鵝的小腸呈典型的“香腸狀”栓塞病變(4/5)。在小腸的中、后段,特別是靠近卵黃蒂和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膨大,狀如香腸,手摸質地堅硬。剖開腸腔,可見阻塞部的腸段由于極度擴張,腸壁菲薄。小腸粘膜壞死脫落與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固在一起形成長條狀假膜包裹著內容物,隨著腸蠕動而后移,形成長短不等、較干燥、頭尾兩端較細的淡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栓子堵塞腸腔,見圖1、圖2。橫向剪斷栓子,可見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的腸內容物。在本病例中未見外形很像絳蟲樣扁平帶狀的栓塞物。
二是“三炎”病變,即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見圖3。剖解發現有3例的心包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呈包心狀態;肝臟腫大,表面覆蓋有一層極易剝離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膜 (3/5)。有2例氣囊混濁增厚,氣囊壁上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2/5)。
其它病變:有的眼、鼻端有漿性分泌物 (2/5);脾臟和胰腺充血,有灰白色壞死點 (3/5);有神經癥狀的鵝剖檢可見腦膜充血、出血(2/5)。
4 ?實驗室檢查
4.1 ?病原學檢查 ?無菌取5只病死鵝的肝臟等組織,用試劑盒提取總DNA,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小鵝瘟核酸病毒,結果顯示5份樣品均為陽性,揭示臨床病例中雛鵝存在小鵝瘟病毒(GPV)感染。
4.2 ?細菌學檢查
4.2.1 ?涂片鏡檢 ?無菌取病死鵝肝組織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陰性菌;瑞氏染色風干后鏡檢,見有少量兩極濃染的短小桿菌。
4.2.2 ?細菌分離與鑒定 ?無菌挑取病死鵝的肝臟和腦組織,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和鮮血瓊脂平板上,分別在37℃恒溫箱和37℃的燭缸中(含CO2)培養24h。結果顯示在麥康凱平板上無菌落生長;在鮮血瓊脂平板上產生圓形、光滑、濕潤、微隆起、半透明露珠狀的小菌落,不溶血。取經過純化菌落進行涂片和瑞氏染色,可見菌體兩端濃染。經墨汁復染有莢膜。
4.2.3 ?生化特性 ?該菌不分解葡萄糖、果糖。甲基紅試驗、硝酸鹽還原試驗均為陰性。液化明膠試驗為陽性。
經以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一步顯示在臨床病例同時存在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
4.3 ?藥敏試驗 ?結果見表1。
采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該菌對阿莫西林、頭孢噻肟、氟苯尼考高敏;對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強力霉素中敏;對鹽酸克林霉素、鏈霉素、磺胺異惡唑低敏;對恩諾沙星、青霉素不敏。
5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雛鵝發?。?、臨床癥狀(下痢、神經癥狀)、病理變化(特征性的小腸栓子堵塞腸腔;包心、包肝、氣囊炎)可作出初步診斷,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該養鵝場現行疫病為小鵝瘟與傳染性漿膜炎混合感染。
6 ?治療措施
6.1 ?緊急接種 ?立即隔離病鵝,分別對未發病和已發病鵝緊急皮下注射優質小鵝瘟精制高免卵黃抗體2.5~3mL/只。重癥者隔1d再注射1次。注射時要一鵝一針頭,避免交叉感染。
6.2 ?藥物治療 ?全群使用抗病毒中藥瘟疫清,結合藥敏試驗結果選用高敏抗菌藥物阿莫飲水。
瘟疫清(成分:板藍根、大青葉等。功用:清熱解毒、泄火通便)+ 阿莫(阿莫西林成份)。兩種藥每袋100g,兌水100kg。上、下午各1次,集中飲水,每次3~4h,連用4d。
6.3 ?輔助治療 ?每日用完藥后,在飲水中添加3%~5%葡萄糖、0.1%VC,以保肝利尿、抗應激、提高免疫力。
6.4 ?加強飼養管理 ?保持鵝場地、水源清潔衛生和環境通風干燥,要對病死鵝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強消毒措施,堅持帶鵝噴霧消毒,每天早、晚各1次,疫情過后每周至少消毒2次,并且注意消毒劑的定期輪換使用,防止產生耐藥菌株,從而影響消毒效果。
7 ?治療效果
回訪: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治療措施,鵝群第2天精神好轉,采食量開始回升;第4天死亡停止;第5天鵝群精神、采食恢復正常,不再出現新病例。
8 ?分析與討論
8.1 ?小鵝瘟主要侵害4~20日齡內的雛鵝,傳染快、死亡率高,且發病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30日齡以上雛鵝很少發生。但近年來,由于管理粗放、環境差強人意、病毒毒株的變異和毒力的增強,30~50日齡肉鵝、蛋雛鵝也常見發生,且死亡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給養鵝戶帶來了重大經濟損失。
8.2 ?一旦發生小鵝瘟,必須緊急注射小鵝瘟精制高免抗體??共《局兴帯⒛c炎藥、瀉火通便也是不可少的輔助治療。因為高免抗體能直接增加機體的抗體含量,有效中和抗原,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迅速緩解患病雛鵝的臨診癥狀。另外注意,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市場上質量參差不齊,效價高低不一,一定要到正規的GSP獸藥經營單位,購買優質、高效的精制小鵝瘟抗體。
8.3 ?合理的免疫是預防小鵝瘟的有效措施。該批雛鵝雖然在1日齡注射了小鵝瘟抗體,但對于高發地區而言,僅靠1次為期10d保護期的免疫很難保證不發病,因此在雛鵝出殼24h內皮下接種專用小鵝瘟疫苗1羽份,以提高雛鵝的主動免疫力還是必須的。
8.4 ?加強飼養管理,嚴格生物安全。傳染性漿膜炎是條件性疾病,近年來不論在鴨還是鵝上,漿膜炎的繼發或并發明顯增多。當發生小鵝瘟等病毒病或生物安全等級低,鵝群極易遭受鴨疫里默氏桿菌或其它微生物的攻擊而發病。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生物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或避免漿膜炎和其他疫病的發生率。
8.5 ?篩選高敏藥物,以達有的放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微生物,繼發、并發等混感愈來愈常見,預防性投藥或所謂的“藥物預防程序”在養殖業也司空見慣,藥物的亂用致使鴨疫里默氏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易產生抗藥性,因此除加強管理,對因、對癥施治外,還應注意藥物的敏感性。投用高敏藥物,才能一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