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劉勝旺在《與IB防控相關的關于IB和IBV的幾個認識誤區》主題報告中指出,禽只發生氣管/支氣管堵塞的問題的類型較多,如炎性滲出物造成的堵塞、雙側支氣管堵塞、彌散于氣管的干酪樣物質造成的堵塞等,有輕微的,有嚴重的,有混合發生的,通過對國內100多家企業10多年的家禽病例進行了病毒分離結果顯示:
(1) IBV(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H9和IBV與H9混感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堵塞;
(2) 大部分的氣管/支氣管堵塞是由H9感染引起(~80%);
(3) 氣管/支氣管堵塞出現出血,ILTV(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感染;
(4) ILTV表現在喉頭部有堵塞;
(5) 常伴有腺胃炎、氣囊炎。
劉勝旺分析說,疾病發生是一個過程。因此,“大家思想一定要非常開放,不要糾結于疾病的某一個點,那樣會引起診斷的錯誤。”
例如,假母雞的情況比較復雜,有五點需要明辨:一是IB感染會引起不一樣的炎癥;二是跟毒株有關系,即便是同一個血清型的病毒,A病毒有可能引起假母雞,B病毒則不會引起假母雞;三是與國內的父母代種雞日齡有關系,對于特定病毒來說,它能夠引起假母雞一般來講父母代種雞日齡越小越容易引起假母雞,對于商品雞不是這樣,商品雞在1~7日齡之間發生IB的抗體水平比較高;四是跟雞的免疫狀態有關系;五是與混合感染有關。
“免疫密度高,免疫次數多,疫苗種類復雜,缺乏科學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臨床上不但不能有效控制IB,反而造成“新”病毒不斷出現,混合感染嚴重。”劉勝旺表示,“對于特定地區來說,如果在該地區未發現有某一型的病毒存在,那么不推薦使用這種型的疫苗來防控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