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秀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低年級學生要打好聽說訓練的基礎,加強看圖說話的訓練,上好每一節看圖說話課,每個教師都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計劃地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由此可見,看圖說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想方設法提高看圖說話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會說、能說、善說。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看圖說話;能力培養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生活閱歷的限制,在看圖說話中經常出現看不懂圖的現象,直接影響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看圖說話中暴露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學會觀察是關鍵
1.觀察基本信息
看圖說話就是讓學生把看到的圖畫內容用流利的語言敘述出來,因此,“看圖”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環節。只有把圖看明白,才能說出符合圖的內容的話。否則就會出現“圖”與“文”“分家”的現象。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發現一年級的學生不會看圖,面對圖畫,他們不知道如何看、看什么。腦海里一片混沌,說出來的內容也是顧頭不顧尾、毫無頭緒。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即讓學生學會觀察,掌握看圖說話的技能與方法,從而為說話做好充分的準備。
以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識字《動物兒歌》一課為例,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基本信息,即看圖五要素:什么時間、誰、在哪兒、干什么、結果怎樣。學生對于人物一眼就能看出有蜻蜓、蝴蝶等。對于時間學生卻分不清楚,有的單單根據圖畫上的花開判斷是春節,有的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有的花夏天開放,如荷花,有的則是秋季,如菊花,還有冬天的梅花。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動物確定時間,引導學生思考:蜻蜓什么季節出現?這樣一提示,學生立馬想到夏季。由此可確定時間為夏季。教師也可以相機向學生總結一些判斷時間的方法。如看到小燕子飛回來了、柳樹發芽、桃花開了等就是春天的象征;白雪皚皚、河水結冰則是冬天的標志……紅日當頭是白天,月上眉梢是夜晚。還有雨天、雪天、晴天等具體時間的判斷。
接著是地點的判斷,學生根據“螞蟻運糧食、蝌蚪池中游、蚯蚓挖洞”判斷是池塘邊。教師再拓展延伸一些典型的地點。如圖畫上呈現的是學生寫作業、吃飯則說明是在家里,如果呈現的是教學樓或操場則說明在學校。
最后,是對圖畫中動物動作的觀察,很明顯可以看出的有蜘蛛在結網、螞蟻運糧食……有了這樣的基本信息,就可以確保學生說話的準確性。
2.觀察的順序
在掌握圖畫的基本信息后,如何把這些內容不重復、不遺漏地表達出來,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用合適的順序把這些零碎的、片段的資料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圖畫體系。一般的觀察順序有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教師結合圖畫內容,選擇一種觀察順序,讓學生依次說出看到的事物。如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分別有蜘蛛、蝴蝶、蜻蜓、蜜蜂、螞蟻、蚯蚓等。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有蜘蛛、蝴蝶等。學生養成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的習慣,就會在說話中做到有條不紊、思路清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二、展開想象是核心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力的源泉。”沒有想象的文字蒼白無力、毫無生機,因此,要想提高語言的感染力和藝術力,教師就要在看圖說話的訓練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針對圖畫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想象潤色文字,從而讓文字絢麗多姿,更具有吸引力。
如在上面的《動物兒歌》中,圖畫上關于蝴蝶、蜻蜓的動作,并沒有明確的體現,只是顯示它們振動著翅膀,此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展開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自由發揮。于是,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想到蝴蝶在花間捉迷藏,還有的想到蜻蜓像黑色的小飛機一樣在飛舞……經過學生這樣的想象,賦予干癟的文字生命力,讓它們成為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在美麗的圖畫上奏出優美的旋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想象出的不同答案,教師先要給予鼓勵,再幫助糾正完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創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編故事、兒歌等。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大膽想象,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師要在充分認識看圖說話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掌握說話的技巧,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會說、能說,從而提高看圖說話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昌勇.小學低段看圖寫話教學的思考[A].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7.
[2]劉文英.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作文教學策略淺析[A].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