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得蘭
摘 要:在學校教學中,音樂教育也是學校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課標要求“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通過具體的音樂課闡述音樂在教學中的德育、美育。
關鍵詞:教學;音樂;德育;整合
音樂是情感藝術,通過聆聽、吟唱、舞動,從中領悟音樂、享受音樂,不僅能獲得音樂知識或音樂技能,而且音樂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通過音樂體驗達到“涵養美感,陶冶德性”的育人效果。
一、涵養美感、和諧身心
筆者有幸觀摩了2017甘肅省舉辦的全省中小學音樂課大賽。讓我至今不能忘懷的是,一位年輕的音樂教師所授的《我的家鄉日喀則》音樂課,以下是課堂情景的再現。
開始上課,老師穿著漂亮的藏服,舉著潔白的哈達走進教室,向在座的聽課老師和同學做出獻哈達的動作,并用藏語問好“姑索得比、扎西德勒(你們好,吉祥如意)”。不用只言片語的介紹,就將藏族文化的服飾之美、獨特語言、禮儀習慣彰顯在學生眼前,如春雨潤萬物般融入課堂,這是一種無聲的美,美的直接,美的亮眼。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老師隨著《我的家鄉日喀則》的音樂舞動長袖(授課時長袖在袖筒里),腳踩踢踏步,身姿搖曳,將藏舞熱情洋溢,豪邁奔放的特點展現在大家面前。就在此時,一位小女孩莫名地舉手要求發言,她說:“我是維族人,我們民族也有非常有特色的舞蹈和漂亮的服飾,我們一家人每天晚上吃完飯,都要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載歌載舞。”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她上來表演一段,老師用鋼琴即興伴奏《新疆是個好地方》,女孩隨著音樂用動靜結合、動作幅度對比、顫膝、移頸、翻腕、彈指等多種形式,將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此時此刻,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們掌聲四起,無不為小姑娘精彩的表演而激動,那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掌聲,被感染的掌聲。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自主地紛紛舉手,想介紹自己民族風情、舞蹈、服飾等特點。更可愛的是一個小男孩,不等老師指名自主站起來大聲說:“我是回族人,我們民族也有獨特的舞蹈和服飾。”教師即興彈奏《花兒與少年》,小男孩也盡情地表演了,在課堂上又是一個小小的高潮。
至今小女孩、小男孩活靈活現的眼神、靈活多變的舞姿,還浮現在我的眼前,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傳遞嗎?要說開頭是一種靜態的美,此刻就是一種動態的美。
最后,教師總結升華,情感滲透。師:“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親如一家人。我們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屏幕上播放幾個很具有獨特風格的少數民族的服飾、舞蹈、音樂,同學不由自主地跟著學習,有的跟著哼唱,有的跟著舞蹈,那是一種積極主動參與教育的過程,同時體驗了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享受藝術帶來的美感。
教師又提升總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讓我們一起熱愛家鄉,關注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這是一種內外兼修的美,用有聲有形的藝術形象傳遞著無聲的情感價值。美的通透,美的實在,美的享受。難道我們從事的音樂教學還不夠美嗎?
像這樣的課在音樂教學中舉不勝舉,這正符合音樂課程標準“以美育人”,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與我國教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熟悉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情操,在音樂學科中,處處體現出“涵養美感,和諧身心”的育人宗旨。
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音樂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使其情感受到熏陶,產生對人、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例如: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贊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王二小》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兒童歌曲,他的英雄事跡被人們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在授課時,當孩子們唱到二小把敵人帶到了八路軍的埋伏圈,四面響起了槍聲,兇狠的日軍將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旁邊時,孩子們哭了,我深情地引導:“這是一首用來傳唱小英雄《王二小》故事的歌曲,其實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中華民族危亡時刻,他們同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沉重的抗爭。想想你還知道哪些小英雄。”孩子們你說一個,他講一個,有王樸、雨來、海娃、張嘎、潘東子、劉胡蘭等,不僅是這些小英雄們,還有傳唱英雄事跡的歌曲:《小號手之歌》《閃閃的紅星》《中國兒童團團歌》等,同時也播放了同學們提到的部分歌曲。當我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此時此刻,我腦海中涌現的是《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優秀的革命歌曲,眼前浮現的是鮮活的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我不禁脫口而出:“是呀,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肩膀上都有擔負祖國使命的責任,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練好本領,為祖國和人民獻出自己的一切。”傾聽《少年先鋒隊隊歌》,這是我們紅領巾的使命,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教學中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再如:《小黃帽》,教育孩子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快起床》,教育孩子們珍惜早晨大好時光,明白一日之計在于晨;《粉刷匠》,教育孩子們體驗勞動的快樂;《火車開了》《劃船》在表演中,培養了共同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愛的人間》學生從中明白,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不能歧視,同時也鼓勵那些殘疾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太多太多的音樂作品,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培養著學生的良好習慣,讓他們學會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增強集體主義精神。這正是課程目標“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中強調的:將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美的感受,弘揚民族精神,增進集體意識,提高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