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徐芯蕾 楊思藝 吳心遠 王星宇
摘 要: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逐步凸顯,國營農場作為綠色時代變革的一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改革體制,站在了生態鄉村建設的首要位置。江蘇省農墾新洋農場有限公司(江蘇國營新洋農場)自建場以來就一直秉持“綠色自然”的思想,“綠色”是新洋的底色,在改革發展期間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生態鄉村建設;社會實踐;新洋農場
0 引言
根據校團委《關于開展2019年南京林業大學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精神,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美麗鄉村、美麗江蘇、美麗中國的方針,響應團中央“建功新時代,助力高質量”的號召,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師生積極組織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江蘇省新洋農場有限公司,并以新洋農場為重點,輻射各鄉鎮、各生產單位,調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蘇北鄉村生態發展現狀,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新洋農場現代化生態建設的顯著成果,走訪街道,了解生態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善,深入林業苗圃試驗田、生態產業園、生態文化公園等,切身體驗處在鄉村生態建設一線的職工的歷程。
1 項目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時代號召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國家戰略,強調生態文明對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將認知思想的程度、聯系群眾的廣度、出臺制度的頻度、創新技術的強度、治理污染的力度、改善環境的速度、督察執法的尺度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提上了日程。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就與十八大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一一對應起來”。[1]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殷切期望,明確了推動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五個邁上新臺階的具體要求,為江蘇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盵2]聚焦生態環境高質量,是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六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1.2 實踐基地現狀
江蘇省新洋農場有限公司(江蘇省國營新洋農場)隸屬于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是蘇北重要的省級生態農場。綠色是農場發展的底色,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上,借力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將生態視為自身發展的命脈。
新洋農場將綠色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銀行”,在生態農業(“創雙綠”——以新洋大米、大麥茶主導的綠色食品業和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構建)、生態林業(農林田網系構建)、生態產業(以服裝業和電子業為代表的低污染輕工業)、生態養殖業(蘇農墾新洋禽業有限公司為主導)、生態文化事業(金龍灣生態文化公園和文化長廊的建設)等方面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江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形成了以金龍灣生態文化園為核心的生態文化觀光區,以現代農業園為核心的生態農業觀光區,以美爾姿工業園為核心的生態產業工業區,以枇杷特色小鎮建設為核心的林木蔬果觀光體驗旅游區。
2 項目實踐意義
2.1 理論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以人為本,推動形成“人地共生”的新格局、人與自然共榮發展的現代化新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其理論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學習意義。
探尋蘇北農村“謀發展,促生態”的精神,在深刻學習理論的前提下,才能以先進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2.2 實踐意義——建功新時代
社會主義新時期,祖國大地綠潮涌動?;氐睫r村,情系蘇北,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是當代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也是當代有志青年響應團中央“建功新時代,助力高質量”號召的有效途徑。
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出去,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嘗試去評價新洋農場的生態建設體系,并為其以后的生態發展進言獻策,讓當代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責任擔當,真正關注鄉村的生態建設,了解基層群眾的生活。
3 實踐創新亮點
3.1 角度創新——多方位的生態切入點
以新洋現代生態建設現狀為根本點,從生態農業(“創雙綠”——綠色食品業和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生態林業(農林田網系構建)、生態產業(服裝業、電子業等)、生態養殖業(蘇農墾新洋禽業)、生態文化事業(金龍灣生態文化公園)多個角度切入,“多軌并行”,全面調研并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蘇北鄉村生態發展現狀。
3.2 理念創新——南京高校的理論指導
利用實踐的機會,讓南京高校的師生走出課堂,依據對口的專業知識(城鄉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等),對農場的道路綠地、實驗苗圃地、現代生態文化園林等現有狀況進行調研,并結合當地技術人員的講解和分析,為新洋農場建立一套科學的生態評價體系,并為以后的綠色生態建設提供合理的建議與指導。
3.3 方法創新——“互聯網+”路徑的傳播和落實
借力“互聯網+”時代,利用相關網絡技術實現“微”路徑的傳播,短期內形成積聚效應,提升此次社會實踐的影響力。
(1)“互聯網+”課堂。網課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為基層群眾接受知識的重要途徑,本實踐小組向新洋農場的群眾普及環保生態等知識。微課將以5~15分鐘的短視頻,將國家環保大事、環保法律知識講座、身邊的綠色生態案例等加以針對性的凝練,達到對公眾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訴求。
(2)“互聯網+”圈層。以QQ、微信為主導的互聯網社交圈層在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言論監督機制下,突破了傳統媒體時代的交互障礙,極大程度上調動了群眾的參與性,實踐團隊將聯合新洋農場新聞宣傳等有關部門,在朋友圈開展“生態文明之星”等評比宣傳活動,有效地傳播了生態文明的新思想。
(3)“互聯網+”公益。近年來,借力互聯網,已有許多企業嘗試在互聯網上積極轉發助力生態環保活動,如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螞蟻森林”,互聯網“微”公益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打破了傳統公益的局限性,拉近了人們與生態建設的距離。實踐團隊將聯合南京林業大學“支付寶植樹”等公益平臺,更有效地宣傳綠色環保思想。
4 實踐總結:探尋國營農場建設生態鄉村之路
江蘇省國營新洋農場作為江蘇省首家省級生態農場,在生態發展之路上擁有一套特有的發展體制及經驗,在生態文明建設日漸重要的發展趨勢下,各國營農場之間應當相互借鑒,其余國營農村應從新洋農場的成功發展歷程中學習到傳統發展措施結合當代創新也可以走出一條光明的生態之路,要堅持基本舉措不動搖。同時,新洋農場也應居安思危,積極地進行政策再思考及自我反省,如何利用新興技術及互聯網在生態發展過程中保證自身不被時代更迭所代替,永葆生態鄉村建設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郭思遠,楊含.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芻議[J].藝術科技,2019(01).
[2] 李強.努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N].人民日報,2017-08-17(09).
[3] 郭思遠.雨季的蛙聲[J].中國農墾,2018(07).
[4] 潘元海.在生態上做出“新”文章——新洋農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略[J].中國農墾,2017(01).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