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軍
【摘要】語文是一個充滿情感和人文性的學科,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任務。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對閱讀教學的規定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閱讀,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閱讀的技能,更加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形成健康積極情感的任務。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如何讓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受到情感的教育呢?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的教學建議。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要想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有所收獲,應該改變以往教師的教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感悟,應重視讓學生多讀,在讀中自己感悟。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觀書先須讀書,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繼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從中可以看出讀的重要性,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采取多種讀法對作品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情感,受到情感的教育。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穿透文本,理解文本所蘊含的獨特的情感,就必須過好誦讀這一關。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誦讀對感悟的作用已經為我國幾千年的語文教學所證實。現在入選課文的每一篇文章,無不文句精美,內涵豐富,需要學生在閱讀時反復涵泳誦讀,加深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如課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描寫談遷在《國榷》初稿丟失后,第二次廣泛搜集資料撰寫新《國榷》的片段,語言簡練文句優美,寫出了談遷為了新《國榷》而含辛茹苦、孜孜以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我并沒有將自己的體會凌駕于學生之上,而是通過讓學生經過反復的誦讀和想象來理解談遷在著述時所遭受的辛酸經歷。同學們經過反復的高聲誦讀,終于理解了談遷嚴謹的治學精神,明白了什么是厄運打不垮的精神。隨后我讓學生夸夸談遷,此時學生將對文本的理解和對談遷的敬佩之情化作課堂上林立的小手和一聲聲的贊嘆。可見,要讀懂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就得先過好誦讀這一關。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對閱讀內容進行適當的點撥,激活文本中靜態的語言文字,變文本的抽象為形象,變模糊為清晰,變干癟為豐滿,變靜態為動態,以便讓學生在閱讀時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意象,讓文字所表達的情感與學生獨特的體驗形成和諧的共振。
例如我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時,文中聶將軍面對戰場上俘獲的日本小姑娘說了這樣一句話:“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后代。”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在聯想中體會聶將軍的精神。我通過讓學生讀“殘忍”這個詞語,然后通過聯想的形式回憶以前看過影視作品中日本侵略軍殘忍屠殺我國人民時慘不忍睹的情景,隨即在學生心中激發起對敵人的仇恨的感情。這樣老師無須累言,學生就理解了“殘忍”一詞的意思,同樣也喚起了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然后我再讓學生讀聶將軍的話,學生猛然頓悟,對聶將軍寬闊胸懷和對和平期望的理解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經過聯想體驗符號化的文字真正變成了意義和情感的統一體。
小學生由于知識和閱歷有限,對許多課文的描述,在閱讀時不能在頭腦中形成完美而具體的形象。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盡量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閱讀時,猶如身臨其境一般,獲得美感,進而引發起強烈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時,學生對于作者描寫的在谷底時那種如置身于樂池的感覺無法體會,特別是對于“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難以理解,在教學時可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播放黃果樹瀑布急速飛瀉而下的壯觀場面,同時讓學生和著畫面聆聽瀑布巨大的轟鳴聲,聽著聽著,學生仿佛也和作者一樣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然后再讓學生對照多媒體內容,細細品讀、揣摩、感悟,與作者共同感受黃果樹瀑布的美。
同樣在教學《二泉映月》中描述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這一課文的難點和重點段落時,也可以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作情感鋪墊,為閱讀體驗造勢,讓學生仔細聆聽,披文入情。然后再做精讀感悟,圈畫文中描寫琴聲變化和琴聲表達豐富內涵的語句,反復吟誦。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旋律與文字相對應,在讀中動情,在感悟中融入真情。這樣文本所表達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振,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領會阿炳流露在樂曲中的悲與苦,恨與怒,以及他對音樂、對生活、對家鄉熱愛的復雜情懷。然后再配樂讓學生朗讀進行情感的升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反復涵泳,揣摩意蘊,達到深入感悟語言美和音樂美的境界。
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受到情感的教育,教師本身就要先與作者產生共鳴。羅曼·羅蘭指出:“播撒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得自己心中先有。”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自己要認真鉆研教材,用心去體會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整體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做到與作者同悲喜,共愛恨,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再在講課中,特別是在范讀時重現出來,力求做到在激昂處激昂,在婉轉處婉轉,力求做到聲情并茂。以教師表現出來的情感去帶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教師與作者產生的情感共鳴中實現與作者的共鳴,受到情感的教育。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將學生自己轉變為課文中的人物,讓學生在換位思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文本進行體驗,解讀與再造。經過角色換位,學生就能更好地揣摩作者的語言,體會文中人物的感情,進而抒發出自己真實的情懷。
例如,《海倫·凱勒》一文中的小海倫,她從小就經受了雙目失明,雙耳失聰這樣的人生不幸。但小海倫卻身殘志堅,在兩位家庭教師的啟蒙教育下,海倫通過頑強的努力不僅學會了識字和說話,還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殘疾人事業。在學習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海倫的精神,我讓學生采取了換位思考轉換角色的方法,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為身遭不幸的小海倫,想象在此情形下會想什么,會怎么做?引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設身處地地體驗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多角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入情入境的探究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更加豐富、深刻地體會文本的內涵。
總之,教無定法,教是為了不教。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有許多,如何能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更好地進行獨特的體驗,接受情感的教育和熏陶,還有待于我們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去繼續探索和豐富。
參考文獻
[1]吳立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
[2]李爭平,丁志鵬.小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3]冉茂香.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