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具有開放性,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然而有些教師依然在用教材教教材,沒有讓語文與生活、社會建立起聯系,從而使語文教學依然固定在封閉的課堂上。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我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探索與研究。本文在新課程改革視野下,探討了開放性語文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開放性;小學語文課堂;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打破自我封閉的教育體系,要求把語文知識的學習滲透到廣闊的社會生活當中去。本文以開放性問題為切入點,探討了如何在開放性問題的引領下,使語文教學活動與生活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給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進而提高語文教與學的效果。
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們可以通過提示課題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的教授,往往只是匆匆讀一下課題就“一讀了之”了。也就是說,通過課題簡單了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及學習內容就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在構建開放性小學語文課堂的過程中,我常常以課文題目為載體,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展示臺。在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課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有時不僅弄明白了教學的內容,還可能有效解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教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我讓學生先在課前預習,然后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時間。這篇文章的題目寓意深刻,而且解讀這個題目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此課題來設計話題,肯定可以有效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于是我這樣導入: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這篇課文以“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為題,很有深意,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題目具有哪些深意吧!問題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名小學生苗苗對季羨林爺爺的訪談錄,他們對閱讀展開了交流。我認為課文題目“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小苗”指的小學生苗苗,而“大樹”當然就是指著名學者季羨林爺爺了。有的學生則發表了不一樣的見解,而且還很深刻呢:在預習時,我發現季羨林爺爺告訴我們:要想把文章寫好,就得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等。季爺爺的諄諄教誨不但讓苗苗受益匪淺,也讓我深受啟發。從這一點來說,這個課文題目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呢。“小苗”暗指苗苗在求學的路上剛剛起步,好像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豐富的營養;“大樹”暗指季羨林爺爺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正如這根深葉茂的大樹。還有的學生認為:“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怎樣生長、怎樣汲取營養,才能使小苗長成參天大樹,以及像苗苗這樣的學生怎樣才會成才,從而形象地表現了季爺爺對我們的關懷和指導。由此可見,學生們在課前一定認真地進行了預習,并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以課題為載體,通過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學習成果的展示平臺,有效激發了學生解讀文本的興趣。
此外,在揭示課題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允許學生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還允許他們對題目提出自己的質疑。在揭示課題的活動中,學生們表達了自己對題目內涵的真實理解,為了維持學生發言的熱情,當學生的答案沒有原則性的問題時,就不要通過生硬的“對”和“錯”做評價,而是通過引導的方式,推動他們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并最終形成一致意見。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內容、弄懂文章主旨。那么什么樣的問題具有探究性呢?首先這個問題是學生普遍關心的,其實它必須具有探究的價值,如通過探究該問題可以了解文本內容、弄懂文本主旨,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此外,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允許學生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也就是說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在教授《慈母情深》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很想買《少年近衛軍》,就去向母親要錢,錢要到了應該高興才是,可是他為什么‘鼻子一酸,想要哭呢?”問題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討論起來。有的學生說:“我想,他是發現了什么,發現了他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有的說:“對,我認為,‘我發現了母親的辛苦,發現母親的工作環境太差了!幾十臺機器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母親肯定受不了。可是,母親就是在這里長年累月地工作的呀!看到母親龜裂的手指,看到母親彎曲的背脊,看到母親那雙疲憊的眼睛,他心里肯定難過極了,所以‘鼻子一酸,想哭。”有的學生認為:“我想這句話也深深地刺痛了他——‘你看你媽這是在怎么掙錢?你忍心朝你媽要錢買書哇?”有的學生接過話茬繼續發言:“是啊,母親是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努力地掙錢啊!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當‘我向母親要錢買書時,母親是怎么說,怎么做的?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我猛然發現了母愛——那種深深的慈母之愛!”有的學生恍然大悟道:“哦,我明白了,‘我之所以‘鼻子一酸,差點哭出來,是因為他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
在“開放性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們主動地、積極地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從而在探究中,弄懂了“鼻子一酸”的原因,使他們感受到了慈母之愛,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設計具有開放性的探究問題,為學生們獨立思考、分享交流創造了條件,使他們在一次次的觀點碰撞中獲得思維的發展。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作業的開放性,不僅指作業中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作業的形式也要具有開放性。布置作業時,問題要具有開放性不難理解,也就是說不能只讓學生回答“是”“不是”“行”“不行”,這屬于封閉性問題,而是能夠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他們對問題獨特的看法。作業形式的開放性是指,我們不能再僅僅讓學生進行課內知識的抄、背、默,而是要給他們布置“生活化”的作業,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使他們在實踐中真正獲得成長。
如在學了《慈母情深》以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性的作業,并讓他們通過微課的形式上交。作業題目是:《慈母情深》,讓我們感受了慈母之愛,我們的媽媽都深深地愛著我們,請你為媽媽做一件事,表達你對媽媽的關心和愛吧!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學生可以利用微課的錄屏功能把整個過程錄制下來上傳至網絡平臺,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及時指導。如有的學生幫助媽媽做飯,老師在其上傳的視頻下方留言:你也可以為媽媽炒一道她最愛吃的菜,相信你的媽媽一定能感受到你對她的愛!
開放性的作業,豐富了語文作業的形式,突破了以往只留書面作業的單一性。而且師生互動性更強、作業的實踐性也更強,有效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提高了家庭作業的質量。
新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通過“開放性”的語文教學,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有效推動了他們自主學習,使他們養成了不唯書、不唯師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了他們創新的能力。這都得益于在新課程改革視野下,探討了開放性語文課堂的構建策略,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石霞.優化設計,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談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的設計[J].學周刊,2018(33).
[2]張英.提高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24).
[3]王彩英.小學高年級語文探究式開放性閱讀教學的研究[J].甘肅教育,2017(14).
作者簡介:王潔,女,1968年生,本科,一級職稱, 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