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環境下,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人類基于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習慣。在教育領域更應與時俱進,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本文闡述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意義,筆者通過不斷研究與探索獲得有效策略,提高初中語文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豐富的教學內容;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新、科學使用新的教學理念;合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習建立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自主學習;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教育領域中,教師教學理念長期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輸,而忽略了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而學生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成長,使得學生在求知過程中變得較為被動。學生過于依賴教師,認為學習知識就是在課堂上等待教師的講授。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找不到樂趣及成就感。國家通過深化教育改革,也一直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因受先天基因、生長環境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而學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受教學時間、教學任務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全面顧及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進度。這樣,無法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科學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不同潛能,幫助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與學習效果。而一旦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利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會不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可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且通過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后,還可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找到學習的樂趣。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及興趣自主地進行課外知識的學習,擴寬知識面,并打開學生的視野。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進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大有裨益。學生只有具備多種專業技能,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因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性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豐富的教學內容
網絡環境下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教師應善于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豐富教學內容。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完全依靠教材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因教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實時地進行更新,使得有些知識過于陳舊,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獲取與生活緊密相連,更具趣味性的教學資源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樣,有效避免了傳統教材教學的局限性與單一性。教師可根據網絡獲取的信息與傳統教材有效結合,豐富教學內容。這樣學生會受新鮮事物的吸引,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進而進入到學習氛圍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時,會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更積極地對知識進行研究與探索。如教師可從網絡上獲取最新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資訊帶入課堂教學中,如教師在講授《水滸傳》相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從網絡上獲取一些見義勇為的事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開展教學,教師通過現代人與古代人的對比,使學生更能體會書中傳達的精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現實事例,使學生對書中的內容能更易于理解。這樣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否則,教師只是單純地借助課本進行教學,學生會產生那是書中的故事,與我們現實無關的錯誤認知。這樣學生對知識內容失去一定的可信度,也就無法全身心地進入到學習氛圍中,影響教學效果,且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講授語文教材內容時,都是基于自身語言為傳播媒介向學生開展教學。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邊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單一的教學手段,無法積極地進入教學氛圍中,從而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也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網絡環境下,人們運用互聯網技術擁有更多的途徑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借助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運用多媒體技術創建主題情境展開教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等,制作相關主題的教學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更能直觀地感受書中所要傳達的內容。而視頻中的聲音、畫面的展現,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般的感覺。由此,學生可更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氛圍中,并與教師及其他學生展開良好的互動與探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氛圍更有趣、更生動,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學生為滿足自身欲望的有效達成,會主動對知識進行深思與探索,尋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如在講授《背影》一課時,教師可將文中所描述的情節以更生動、直觀化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教師利用多媒體朗誦文中的內容,同時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在講到文章中父親的背影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將這一畫面展現給學生。通過這樣生動的展現,使學生產生共情,進而聯想到自己的父親,使學生更能深刻地感受文章中父子之間深刻的情感,并啟發學生去愛自己的父親。這樣的教學模式,可有效培養學習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
(三)創新、科學使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若想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應只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師利用學生的課下時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網絡環境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在講授課本知識內容時,可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流程,傳統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先學,教師后教。這樣的教學流程,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視頻提供給學生進行知識的預習。在教學資料中,教師應合理地發布教學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可依據教學材料進行學習,從而獲取有效的答案。而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效果,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各自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難點與疑點。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的解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識內容。而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向學生布置作業檢驗學生學習的成果。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師也可與學生在線進行交流,解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基于新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感受到新的學習方法。教師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找到新的學習模式。
(四)合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式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重視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古文進行解釋。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句對古文進行解釋,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對比,找到其中的關聯性與差異性。教師也可引導學生通過復習以前學習過的古文,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認知。教師通過合理引導學生自行對知識進行探索與總結,可使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思考。教師通過對學生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引發學生不同程度的思考。學生透過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有效避免學生思維懈怠,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與教學節奏,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教師在講授《最后一課》這一教學內容時,在學生朗讀文章內容有了大概的認知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小弗朗士在小說中具有怎樣的作用”“文章中描寫了哪些環境”等問題。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可自主地對文章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探尋,獲取相應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逐漸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無形中培養了學生主動求知、探索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意義的認知,了解培養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擯除傳統的教學思維,不應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應重視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展開教學,使學生在合理、輕松的教學環境下獲取知識,并能找到學習的樂趣。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建立自信,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幫助學生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偉.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
[2]王義.如何在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8).
[3]王曉磊.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探析[J].華夏教師,2018(20).
[4]石潔.初中寄宿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及改進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羅小榮,女, 1977年生,廣西全州人,大學專科,中小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