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奎 郝敬軍
【摘要】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適應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相互脫離的,這種現象阻礙了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互遷移,所以在課堂中我們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語文讀寫融合,提高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文本意境;鑒賞能力;文章張力;加深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聯系語文課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語文教學的讀寫融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文章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的提煉,是文章的靈魂也是文章主旨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只有指導學生領悟文章的題目,才能讓學生讀懂文章,掌握文章的內容,把握文本的情感。例如在教《孤獨之旅》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思考并寫下《孤獨之旅》題目的內涵,從字面上講,“孤獨”就是獨自一人所處的境遇,“旅”是旅途,那么《孤獨之旅》就是一個人獨自前往目的地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寫寫自己孤獨的一件事,詳細寫出過程與感受,體會一下孤獨的情感。例如有個同學寫道:“平時上學我都是和弟弟同去學校,可是今年深冬的一天早晨弟弟的腳受傷了,我只好獨自前往學校。天微黑,我騎著自行車心驚膽戰地出了門去學校。突然,野地里傳來一聲毛骨悚然的貓叫,我的心一陣哆嗦,好不容易到了學校,一顆緊懸的心才放下來,孤獨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啊。”我們老師可就此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領悟孤獨的意境:“是啊,孤獨是不好受,可是一個人在孤獨中卻成長了,那就是杜小康。他在跟隨父親放鴨的過程中充滿了孤獨、寂寞與恐慌。然而,在這凄涼的心境中他卻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從孤獨寂寞、恐慌向堅強勇敢的一次跨越性蛻變,從而一躍成為一個堅強的男子漢。”由此,我們課堂中要注重加強引導學生進入課文中人物真實的情境,讓他們跟隨杜小康一起走上孤獨之旅,一起感受杜小康在孤獨中如何披荊斬棘走向堅強的成長之路。
詞語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體現作者情感,表現作者的意圖。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詞語的方法,體會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情感,感悟這些詞語在表現作者情感中具有什么作用。例如我們在學習九年級上冊魯迅的作品《故鄉》時,要引導學生注重文中開頭的幾句關于環境的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沒有一些活氣。”在這個環境描寫里用的是“陰晦”一詞,為什么不用“陰暗”一詞呢?首先我們指導學生在分析中寫出“陰晦”與“陰暗”各是什么含義。學生會有這樣的思考:陰晦是陰沉、灰暗帶有陰冷滯澀之氣的含義,陰暗是指缺乏光亮,光線不足、不明。接著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兩個詞語哪一個更能體現作者的心境。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陰晦”不僅指天氣陰沉昏暗,還能表現出人物的復雜心情。迅哥兒回到故鄉,看到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心中涌起一股悲涼之情,所以用“陰晦”一詞這樣會更合適。在文體閱讀中,我們指導學生通過辨析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詞語在具體環境中的表達作用,也能更好地進入文本的情境中去,從而讓讀與寫及時融合。因此我們要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合起來,通過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詞語,感悟文本所體現的情感,從而讓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變得相得益彰。
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用來把文章的意思表達清楚,句子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有多種,例如引起下文、交代故事背景、為下文作鋪墊等等。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文章表達中有些句子留一些空白讓我們再想象。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仿寫訓練,仿寫就是在學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和原文相類似的句子。用以更好地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促進學生感悟更深化。例如我們學習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中的描寫,有的有下句承接,例如“我是你河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有的沒有下句承接,例如“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這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仿照例句為它們添加下句,要求是這些添加的語句盡可能和原詩句句式相同,內容和上下文聯系緊密。我們要求學生明確添加的句子要集中表現出祖國的貧窮和落后,要寫出與“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這兩種意象的象征意義相一致的句子。
于是,學生寫出這樣的句子:“我是干癟的稻穗,數百年來滋養著你饑寒交迫的勞苦大眾;我是失修的路基,數百年來承載著你龐大身軀緩慢前行。”所以,我們的仿寫訓練要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要指導學生把閱讀到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技巧融合到寫作訓練中去。
續寫就是在原文情節發展的基礎上,對原文的故事進行延伸,要做到人物不變、事情不變,從而續寫出人物的不同結局。續寫關鍵在讀,這是寫的前提和基礎,續是讀的進一步拓展,最后達到續寫與原文要在思想和故事上都要達到高度一致性,具有連續性,更好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們指導學生在了解人物性格及情節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況對故事情節進行自然延伸,采用合理的推測與想象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使故事情節更曲折。
通過續寫學生對文本理解更深刻,從而更好地促進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例如我們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的高潮部分是當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去游玩時,在船上突然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后,一家人驚慌失措,不再說話,回來的時候改乘圣馬洛船以免再遇見他。這是一家人對于勒的躲避,可是于勒的家畢竟在勒阿弗爾,俗話說“葉落歸根”,他終究要回去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年老體衰的于勒邁進他們的家門時,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在閱讀中我們指導學生去把想象中的情景寫出來,例如學生這樣續寫道:
一天早上,我們一家人正在吃早飯,突然聽到微弱的敲門聲,父親走過去開門,進來的是一個蓬頭垢面的人。那人看到父親喊道:“哥哥,我回來了。”父親一臉詫異,問道:“你是誰啊?”“我是于勒啊!”“你怎么這樣貧困潦倒地回來了呢?”“一言難盡呢,我年紀大了想回家安享晚年。”母親聽到這突然暴怒起來把筷子一扔,罵道:“你這個賊為什么要回來,趕快給我滾。”父親說:“別這樣罵,我們還是親兄弟啊。”“什么親兄弟,他的百萬家產呢?算了吧,還是讓他走吧。我們家不收留他。”于勒叔叔被逼無奈,只好蹣跚著走向遠方。看著叔叔遠走的背影,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親叔叔啊,你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呢?
通過續寫,學生更能深刻地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從而更加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通過指導學生續寫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語文讀寫融合的實踐中提高語文的核心素養。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我們要注重兩者的有機融合。在閱讀中我們要尋找寫的因子,讓學生寫出來自己的感受,從而更好地感悟文本,體驗文本,加深對文本深度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加強文本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在寫作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文章的寫作方法然后進行熟練運用,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蔣冬梅.關于讀寫結合的新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7(29).
[2]張繼紅.通過讀寫結合訓練促進教的轉變[J].中國教師,2018(8).
作者簡介:張召奎,1974年生,江蘇徐州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郝敬軍,1970年生,江蘇徐州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