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君立
福建莆田的雕塑不管是石雕、木雕,還是其他雕塑,在歷史上就很有名,而且技藝很精湛。本文擬就莆田佛像雕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主要類別及歷史、主要代表性企業和代表性傳承人的非遺藝線(工程案例)等方面,闡述莆田宗教雕塑非遺的類別與概況。同時,剖析了莆田寺院古建營造木作非遺最突出的龍頭企業福建仙游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古建營造木作與銅雕方面的非遺藝績。
莆田佛像雕塑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傳統積淀,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潮乍起,寺院重建之風初興時,以原莆田工藝一廠“雕塑專家”方文桃、余國平、閔國霖為代表的佛像雕塑創作群體就有了用武之地。原莆田工藝一廠佛像雕塑創作群體成功完成廣化寺系列佛像的泥塑彩繪貼金工程后,聲名鵲起;后又成功完成莆田龜山寺、囊山寺、福州西禪寺和閩侯雪峰寺的佛像彩塑工程,還相繼完成川、粵、桂、贛等省外眾多寺廟的佛像彩塑工程,莆田佛像雕塑技藝至此已是聞名遐邇。
日本《宗像新聞》早在四十年前就專題報道:“中國佛像雕刻的中心在福建省莆田市。”中國臺灣的佛像雕塑名師吳進生、陳進財等人十年前就移師定點莆田,因為這里是造像企業、人才、技藝、市場等佛像雕塑藝術品的集散地。莆田佛像雕塑還有類別眾多“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和龍頭企業。
一、莆田佛像雕塑非遺的主要類別
根據《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匯總表》,莆田佛像雕塑非遺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其中,世界級非遺項目是“民俗”類別的“媽祖信仰”(包括祭祀禮器、神龕神轎、主祀及分靈神像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是“民俗”類別的“媽祖祭典”和“傳統美術”類別的“莆田木雕”“錯金銀”“竹刻”“家具制作技藝”(包括以“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為代表的佛具神案等禮儀用品的雕制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是“民俗”類別的“媽祖信仰”“間臺送王船習俗”,“民間信仰”類別的“湄州媽祖信仰習俗”,“傳統美術”類別的“木雕(莆田木雕)”“留青竹刻”,“傳統技藝”的“莆田傳統木雕技藝”“仙作古典工藝家具制作技藝”“泥塑(莆田神佛泥塑)”“銅雕技藝”“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仙游)”和”金鑲玉、玉鑲金傳統技藝“。
市級非遺項目是“民俗”類別的“吳圣天妃信仰習俗”“圣泉媽信仰習俗”“媽祖金身巡游習俗”“媽祖信眾謁祖進香習俗”等十五項,“民間信仰”類別的“三一教信仰”“東莊陳靖姑信仰”“平海衛城隍爺信仰”等五個項目(涵括宮廟及神像雕塑),“民間工藝”類別的“莆田傳統木雕”“仙作古典家具”“荔城光臨龍眼木雕”“荔城陳氏工藝雕塑”“梧塘黃氏紙扎”等十一個項目,“傳統”類別的“莆田石雕”“莆田玉雕”“張氏人物雕塑”“李氏彩繪技藝”“林氏脫胎造像技藝”“宋氏象牙雕刻技藝”等十八個項目,“傳統技藝”類別的“莆由金屬鑄塑造像技藝”“銅鑄胎掐絲琺瑯工藝”“金箔制作技藝”等二十個項目,“民間手工技藝”類別的“莆田傳統銅雕技藝”“莆田精細木作技藝”“仙游龍威古建木作營造技藝”“黃氏木雕工藝”“埭頭民間泥塑工藝”“世明古裝古典工藝”等十五個項目。
二、莆田佛像雕塑非遺的概況
從莆田佛像雕塑非遺的主要類別可以看出,莆田木雕、泥塑、石雕、古建木作營造、古典工藝家具等傳統技藝是創造并延續莆田佛像雕塑非遺歷史的主要因素。
莆田木雕興于唐宋,而關于莆田木雕始于哪個朝代,近年一些相關書刊已有涉及。例如,2010年《深圳工藝美術》第一期刊登的《心佛藝中處處傳奇》曾寫道:“以龍眼木精細圓雕和精微透雕為標志的莆田傳統工藝美術,從其存在之初就是與佛教文化同興衰共命運的。自1400多年前的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置縣之始,莆田就有福建省四大名剎之一的金仙寺(建于558年,即南朝陳永定二年)。古寺建筑的裝潢、佛具神龕的打造、菩薩天王的造像,哪一樣都離不開泥塑、木雕和石刻”。
莆田古稱興化府,“地有佛之號”,除了上述金仙寺(即今廣化寺),還有龜山寺、梅峰寺、囊山寺,俗稱四大禪宗古剎。屬仙游縣地界的古寺是建于隋代的龍華寺、唐代的九座寺、寧國寺和宋代的龍紀寺等,更有遍布城鄉的幾百座寺院庵堂,其間亦不乏木雕、泥塑造像及古建木作等非遺藝績。
道教在莆田的傳播起于唐宋,本地最早興建的大型宮觀是元妙觀,后又興建凌云殿、五帝廟、九仙祠、東岳觀、城隍廟等。莆臺道教文化的交流主要是對陳靖姑祖廟和五帝祖廟的認祖朝拜、玉皇文化和王船信仰交流。媽祖信仰作為一種民間信仰,雖不能等同于純粹意義的信仰,但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據乾隆年間編修的《救封天后志》記載,媽祖誕生于賢良港,飛升于湄洲島,民間賦予其以神性,視其為“龍女”“神女”,并立祠奉祀。自宋宣和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媽祖共被褒封59次,從而擴大了媽祖文化在閩臺的形成與播行。而這種播行與道教的播行均少不了木、石雕造像與宮觀古建木作等非遺技藝的加持。
更何況莆田民間還有明代邑人林兆恩創立的“三一教”“東莊陳靖姑信仰”“平海衛城隍爺信仰”“吳圣天妃信仰習俗”“圣泉媽信仰習俗”“田公元帥(戲神信俗”等傳統信俗,無一不豐富著木、石雕造像與宮觀古建木作等非遺技藝的歷史文化。
三、莆田寺院(龍威)古建營造木作的非遺藝績
莆田寺院古建營造木作非遺最突出的龍頭企業當數福建仙游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企業創始人即筆者父親游良照系福建省級非遺“木作營造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仙游工藝界擅長木雕傳統工藝的資深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人民政府曾頒發給他“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中國古建營造研究會曾授予其“中國優秀建筑營造技藝大師”稱號。他主持的主要古建營造木作非遺案例有:號稱臺南“八景八勝三園”之一的代天府,是臺灣最壯觀的古建廟宇之一。受邀設計制作南圣宮,其南圣宮周邊的風檐、五升斗拱、各種藻井、天花、神龕等裝飾木作,與臺南代天府成為閩式古建營造木作非遺技藝的“姐妹雙嬌”。
還有2000年本人參與設計、制作的馬祖島天后宮,乃石作、大木作、雕作、彩畫等諸作的非遺技藝綜合體,是穿斗、井干、抬梁三式合體,極具閩中傳統營造特色。制作期間皆施以手工,用斧頭剁,用刨刀刨,制成各種規格的大梁、榆柱、櫨斗、華拱、方木、替木、駝峰、平梁、托腳、叉手、脊樽,櫞、牛脊等。銜接處用鑿空開挖方式,制作柞卯槽拱結構,采用明榫、暗榫、長短榫、夾頭椎、插肩椎、棕角榫等。這些樣卯結構使各個支柱、大梁、橫梁等基本部件相互嵌合,穩定牢固,形成基本框架。其內部浮雕采用高、低、鏤、透、通等多種手法來表現。采用古建筑木雕裝飾,融合各種雕法在一個畫面上,通過表現多層次的作微俯立體型的全面鏤空雕刻,創造出靈動通透、主題突出的美學效果,彰顯出拙中取精、憨中顯巧的工藝特色,既能飽含其高貴特質,又能展現其清新飄逸的時代特征,產生出超凡脫俗、煥彩生輝的藝術意蘊。現已成為當地古建精華勝景,堪稱最能體現其非遺技藝特色的一大古建營造木作。媽祖天后宮古建營造木作的成功,使龍威“木作營造技藝”譽傳寶島內外。如今,臺南、高雄、澎湖等地跟媽祖有關的廟宇里,幾乎都能看到龍威工藝木雕、銅雕作品,可以說是遍及半個臺灣島。
龍威工藝在佛教寺院古建營造木作的藝績是:為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天王殿進行“托梁換柱”,同時負責對該寺的準提殿、萬佛塔、佛祖雕像修繕及雕制大型供桌、羅漢床等佛具;并為新加坡佛牙寺創作了甚具唐代建筑風格與元素,且結合佛教曼茶羅(壇場)設計風格古建營造木作,恢弘之,一望即出。其間,以佛教曼陀羅的概念結合唐代佛教的建筑風貌來雕飾,在洋溢古建風韻的同時,使仙游龍威“木作營造技藝”譽滿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