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臻 杜德正
【摘要】學校立足當地自然、人文資源,設計、開發、實施鄉土資源課程,構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促進了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培養了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關鍵詞】鄉土資源 校本課程 全面發展
青州市王墳初級中學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區,是一所普通的山區農村學校,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學校的課程建設一直相對滯后,教師的課程意識淡薄,學生除了讀、寫、背書本知識之外,缺乏學生喜歡的可供選擇的多樣課程。學校的課程現狀已經落后于教育發展的要求,落后于“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我們依托當地資源,討論確定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開發、實施校本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研究思路。
課程目標。以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為目標,立足當地鄉土資源,圍繞“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多才多藝,快樂成長”為核心,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家鄉情懷、學科素養、健身意識、藝術修養、實踐探究、勞動技術、環保意識等全面發展要求。
課程設計與開發。學校的校本課程從兩個方面設計,一是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開發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拓展延伸課程,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如語文拓展課程對聯、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毛筆書法、生活作文等;數學拓展課程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實踐等;英語拓展課程情景劇表演、生活英語等。
二是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的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門國家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但如何組織實施,課程內容如何確定一直成為困擾課程實施的問題。我們立足當地農村,挖掘自然資源,開發了一系列鄉土資源課程。
1.“家鄉野菜的研究”課程
野菜是山野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農村的孩子,家前屋后都有野菜,曾經是老一輩人飯桌上的主食,而現在豐衣足食的孩子對野菜卻越來越陌生了,認識野菜,采摘、品嘗野菜,了解過去的貧困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于是,便設計、開發了“家鄉野菜的研究”課程,活動的內容包括認識和探究各種野菜。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的荒地采摘各種野菜,利用雙休日結伴或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山坡上挖野菜,制作標本,上網查找資料,了解野菜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編寫手抄報,制作野菜標簽展示活動成果。
2.“山楂的生命歷程研究”課程
學校所在的王墳鎮是全國山楂加工第一鎮,山楂是當地種植最多的果樹,是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熟悉山楂的生命歷程,學習山楂樹的管理,了解山楂加工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便設計、開發了“山楂生命歷程的研究”課程。活動的內容主要是觀察山楂的生長過程,從發芽、開花、結果到收獲、后期加工及果樹的管理,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親身經歷山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不僅加深了對山楂的了解,還是從中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3.“農耕”課程
“熱愛祖國先從熱愛家鄉開始”。學校的學生都來自于附近的村莊,都是農民的孩子,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已經脫離了農村生活,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會勞動,不知農時,不認識農作物,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爺”“小姐”。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學校開辟種植園,開設“農耕課程”,老師帶領孩子們撒下各種蔬菜種子,利用綜合實踐課和課余時間澆水、施肥,精心呵護,秋天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孩子們學習到了蔬菜種植的知識,體驗到了勞動和收獲的快樂,培養了勞動習慣,學生了解了農時,認識了農具,親歷了種植,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
4.“綠色環保實踐”課程
學校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清風寨景區,這里群山環抱,溪水潺潺,樹林茂密。優美的自然風景,古老的歷史遺跡,營造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美麗,為開展環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于是,便有了“綠色環保實踐”課程,開展一系列環保實踐活動:開展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征文等活動。
課程的實施。學校成立校本課程管理小組,每名老師根據自己選定的課題內容,圍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幾個方面進行課程的設計開發,制定出詳細的實施方案和評價標準,編寫出課程內容,然后由課程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后,進行實施。
校本課程的實施分兩條渠道,一是隨學科教學學習。國家課程的拓展課程豐富了學科學習內容,提高了這些學科的學習效果。基于鄉土資源的實踐活動課程利用綜合實踐課實施,彌補了綜合實踐課實踐性、活動性不足的缺陷,綜合實踐課,開展的有聲有色。
二是以社團活動方式實施。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讓學生有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學校主要以選課走班的方式,組建學生社團,實施校本課程。課程設計、開發完成并通過審核后,在全校范圍內公布,學生打破原有的班級界限,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報名某種課程的學習,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重新組合成新的社團組織,確立社團章程,組織機構,成立社團,組織學習。
課程師資。鄉土資源課程的師資以學校教師為主,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個人愛好、專長,確立自己的課題進行設計、開發,提交審核后組建社團實施。但當地的人才資源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校還專門聘請當地有一技之長的“土專家”來學校開設課程,如對聯課程就是聘請本鎮上稍村村民,中國楹聯協會會員,青州市楹聯協會會長張俊亮老師開設的;民間故事、歷史傳說課程是聘請本鎮退休老教師,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王洪吉老師為學生授課。這些老教師、老藝人的參與,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他們精湛的技藝、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也給老師和學生樹立了榜樣。
課程的評價。按照課程內容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或者是老師的活動記錄與評價,或者是量化的指標,后者是實際的活動成果,學校在期末開展課程活動成果展示,學生展示在各自的學校課程中學到的技藝或成果,結合學校的“多才多藝小名士”評選,評選才藝之星,進行表彰獎勵。
依托鄉土資源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做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設計、開發出一批優秀校本課程。《親近綠色家園,踐行環保行為》課程獲得青州市首屆活動育人精品課程獎;《家鄉野菜的研究》獲得濰坊市活動育人精品課程獎。
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基于鄉土資源的校本課程的實施,豐富了學校課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是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內涵,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立足農村實際開展的校本課程研究與實踐,使這所普通的山區農村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孩子的成長充滿了鄉村的氣息和味道,學校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楊鵬.淺議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解及意義[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1).
[2]潘洪建.走出校本課程開發的誤區[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