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育分割成一個個小范圍,各學科之間都界限分明,互不聯系,這樣的封閉式教學,是否還符合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是否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斷思索的問題。在課程整合理念的引領下,語文課堂從多元維度為孩子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成長活動,一步步推進育人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語文學科 主題課程 課程統整 多元化教學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巧妙利用其他學科的獨特魅力, 更多地關注學生整體生命成長,整合學科優勢,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興趣。利用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音樂、視頻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語文與美術相整合,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聯想力和觀察力等,又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術則可把課文中平淡的語言描述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學生在這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漢字中的象形字就是一幅幅圖畫,已經同美術相近,更何況自古以來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現了高度的聯結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一段文字配圖,即根據文字意義描繪一幅景象。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形象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在探春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一段古詩《春曉》《詠柳》配圖,一首優美的古詩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蘊的畫。我們喜歡“詩情畫意”一詞,說明好的詩文要有畫意,而好的畫作有何嘗不飽蘊詩意呢。古人對詩、書、畫的認識就是一個整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例如,古詩《春曉》在了解了整首詩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詩文拉向了插圖,我充滿感情地啟發學生:“整首詩只有短短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看插圖,你覺得畫家畫得如何呢”畫面上紅花綠柳,溪流潺潺,活潑可愛的小鳥停在枝頭。待學生仔細觀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讓學生進一步體味詩句,圖文對照之后發表意見。學生眾說紛紜,各抒己見,即培養了對畫面的觀察力又加深了對詩歌內涵的理解。這水墨畫是否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古詩的好材料呢?在語文素材為學生創作提供一種絕佳的素材,而這種素材來自于學生的腦海,來自于學生的感悟,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理解亦能得心應手。
例如,看圖說說春天、看圖寫春天,仔細觀察圖畫上的春天細節,然后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環節設計,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形象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還達到了使學生能說會畫的目的。
語文課與實踐課的融合是孩子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在探春課統中,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強化生活技能,錘煉完美人格,為學生量身定制“行走”套餐。
我設定三個板塊:第一板塊:尋春之春之韻——結合《有趣的作業》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親自感受春天,和伙伴一起感受一粒種子的變化,陪伴一粒種子的成長,創造屬于自己的春天,完成一份尋找春天的作業。第二板塊:戲春之春之旅——師生一起探訪春天,“親近自然行”的體驗活動讓語文課與社會實踐有機整合,玩春日游戲、賞春日美景。第三板塊:享春之春之韻——在老師的引領下做出春天有關的小制作。能用普通話清楚地、有條理地介紹作品的制作過程和感受。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他介紹的內容,與別人交談做到態度大方、有禮貌,會做、會說、會聽。
我為孩子制定一本《我和春天幸福約會》,集孩子們在探春課程中的所學所獲所得,讓春天融化在孩子的生活里、生命里,成為屬于他們自己的春天故事,歡享春天,我就是春天!
再如,語文與課后實踐融合中,語文還與《道德與法治課》整合,在上語文口語交際課《商量》時,我在課堂中引用反面案例,如小到學生排隊、插隊問題,大到“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在直觀的實際口語交際中,結合生活實例,總結出和別人商量一件事情時,應該要注意的事項,掌握學會商量的方法;初步學會準確,有條理地跟別人商量;學會把自己的想法向別人能夠清楚的表達,做到找人商量態度真誠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傾聽,從而培養孩子們的日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是非觀念,做到時時處處守規則。本課訓練點為指導說話,能跟父母商量解決實際問題,回家跟爸爸媽媽商量一件事情。比如,在爸爸看足球賽時,自己想要看自己喜愛的動畫片;也可以是想讓媽媽給自己買一本書或喜歡的玩具等。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實踐能力,體會商量的重要性,懂得只要學會了有事多商量,問題迎刃而解,同時落實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樂記》中曾經說過:“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痹缭谌祟愇拿鞯膯⒚蓵r期,言、聲、舞都是同出一源——“心”,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罷了。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說唱,只須吟誦就可讓人為之動容。從漢語的特點來看,它的聲、韻、調串聯在一起,交錯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說唱,只須吟誦就可讓人為之動容。把音樂融入到語文課堂中,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前準備一首跟課文內容相符的曲子,以音樂導入,創設一個優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以心感之。教師還可以在音樂中朗誦課文,為學生呈現聲情并茂的畫面,音樂的節奏、旋律會將朗誦者與聆聽者拉進樂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探春教學中,以音樂導入,創設一個優美的意境,把音樂課孩子熟悉的歌曲《春曉》《春天在哪里》融入到語文課堂中。比如,在學習《春天在哪里》一文時,我就可以應用多媒體視頻播放春天的場景或者與春天有關的動畫片、名家繪畫作品等,培養小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其環保意識這樣的結合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課文《我想》時,配上表現春天的音樂聲中朗誦,為學生呈現聲情并茂的畫面,同時音樂的節奏、旋律會將朗誦者與聆聽者拉進樂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最后,音樂還應用于口語表達教學中,學生可以先聽樂曲,聽到山澗溪水潺潺,聽到林間鳥蟲鳴明,學生在欣賞樂曲時極易展開想象,把樂句轉化為語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將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情境,讓學生以心感之,以心悟之。
課程統整將是21世紀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綜合化的大背景下,倡導探索語文和各學科課程融合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教無定法。對于教材的處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豐富的知識,我們應有足夠的重視。加強語文學科跨學科的學習,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整合,讓學生增加知識,加深感悟,拓展能力,這應是每位語文教師所共同的追求。小學語文課程整統,從單一走向多元,走向整體,集中體現融合精神——是課堂、課程、課業、管理、文化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肖維琴.課程統整:搭載快樂童年[J].新課程,2014,(5)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