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訓恒
【摘要】在新課程文化視野下,遵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對班級文化的理解和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思考,以解決班級管理中現實問題為課題,進行班級管理的創新實踐與研究。主要從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等三個維度和多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成效顯著。
【關鍵詞】交互式 人本交流 班級文化建設 個性發展
(一)對班級文化的認識
班級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班級全體成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生成出來的。用文化的理念統領班級工作,用文化的氛圍來熏陶學生,用文化的互動來影響學生,最終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新課標》強調:“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班級作為學生彰顯個性、實現發展的重要基地,我們需要確立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文化的建設、策劃、管理和評價之中,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自由地發展。
本課題研究是在我校已有班級文化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所倡導的班級文化價值取向,從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三個維度,具體通過改善環境的布置、各項活動的推進以及新型班級制度的建立,從而導向學生的行為,改變學生的觀念,發展學生的素質。
樹立“為了學生健康持續發展”的教育思想,建立文明、整潔、優美的班級環境,建設科學完善的班級制度,探索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在班級內為學生創建一種民主和諧、寬松活潑和協作奮進的理想學習樂園,以優秀的班級文化凝聚人心、規范言行、引導成長,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在注重學校周邊環境、校園整體環境建設的研究與實施基礎上,我校主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索。
(一)優化文化環境,創建文化特色
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必須建設文明、整潔、優美、有序的班級物質環境,營造濃郁的班級文化氛圍。
1.創編班報。讓學生編寫小報,不僅能讓他們施展各自的才華,傾訴自己的心聲,更能促進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促進同學們去攝取方方面面的知識。班報主題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可針對各班的具體情況以及四季時態特點適時加以引導。
2.創新墻飾。“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嘗試讓學生自己討論設計墻飾,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是自主分組。按照四至六個人一組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每一組負責設計一面墻的墻飾。第二步是集體討論。在組長的帶領下,確定設計的主題、具體的思路和內容。第三步是搜集和查找資料。各組員根據自己組墻飾的主題,通過各種途徑去查找資料,調動多種感官去吸收信息。第四步是整理和組織資料。各組員把自己搜集和查找到的資料進行匯總、整理、歸類,然后組織成系統的資料,制作成一個可供展示的板塊。第五步是民主競選。各班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組的主題板塊,讓全班同學作評委,投票選出板塊設計最佳小組。第六步是上墻。將選出的板塊進行排列組合,粘貼上墻。
3.創建植物角。綜合《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科學》等學科內容,利用教室空間,布置班級植物角,引導學生自種盆栽或花木,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管理,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每個學生制作《觀察記錄》,進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美化教室環境,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健全制度文化,發揮學生潛能
1.制定公約。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針對學校和班級實際情況,討論并設立各個崗位,制定每個崗位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常規要求和目標。
2.競爭上崗。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班干部競爭上崗。通過自薦、推薦、民主評議產生,讓學生民主推選出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并設置多種崗位,定期競選輪崗。如“值日班長”“紀律檢查官”“圖書管理員”“種植小能手”等崗位。
(三)豐富精神文化,擴大文化內涵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我校主要從創設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和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這兩方面來進一步豐富班級精神文化。
1.創設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1)師生之間:理解+溝通。走近學生: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學校注重提醒教師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他們的人格,聆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欲望;走近老師:在加強對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學校通過設置校長信箱以及學校公開電話和網絡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和任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老師;善待學生:教師在學生犯了錯誤時,實行換位思考,體驗學生的心理,采取學生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做到批評的方式、語言、時空都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對待不同類型的同學,要有不同的衡量尺度;對待有缺陷的同學,要采取寬容、幫助的態度。優化評價:實施以激勵為主、注重過程、多元評價的評價策略,主要采取內差異評價的方式,將評比對象的現在與過去進行縱向比較,或者將評價對象的若干側面進行比較,這樣的評價每次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2)生生之間:競爭+互助。在班級中倡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合作,在學習和比賽中競爭。班主任要以信任的態度對待學生,及時處理學生間的矛盾,化解學生間的誤會,使學生間的相互信任得到增強。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班級中那些具有正能量的學生,樹立正面典型,發揮引領作用,開展各種互助活動,帶動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2.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1)競賽類活動。開展知識競賽、才藝競賽、勞動競賽等活動,讓不同類型、不同特長的學生有了相應的用武之地。(2)社會實踐類活動。及時引領學生面向社會、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學習勞動技能,樹立為集體、為家鄉、為社會服務的思想。每學期評選一次“我是小主人”“爭當自理小能手”“環保小衛士”等。(3)節慶類活動。每逢節假日,及時開展相關的班級活動,豐富其生活,愉悅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質,促進其樹立遠大的理想。(4)娛樂類活動。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及時開展一些娛樂性活動,讓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調節活躍班級氣氛。
良好班級文化的建設,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明確了學生行為的導向,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樹立了班主任的威信,形成了熱愛集體、團結協作、關助他人的良好班風。同時,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健康的審美情趣、優秀的人格品質和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總之,注重人本思想,進行交互性班級文化建設,增強管理者與管理對象的互動與交流,是優化班集體建設的有效途徑。班級文化建設,不僅能為形成一個勤奮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起著橋梁紐帶作用,提高班級凝聚力,還能在班級文化的輿論引導作用下,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建良好的氛圍,張揚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教育廳師范處.當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
[2]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何俠齋.現代小學人文教育[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