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鴻樺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實黨的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象是95后的大學生,他們是運用新媒體和受新媒體影響的一代。因此,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運用新媒體的傳播與導向作用。然而,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年齡沒有完全成熟,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面對新媒體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其思想和行為不可避免會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因此,尋找一種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是當務之急。近年來,微電影作為新媒體的主流方式之一,深受廣大青年學子喜愛。學生可以在創作和傳播校園心理微電影的過程中,體驗百態生活,感悟別樣青春,澄清心理訴求,傳遞積極情緒。運用校園心理微電影探索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有效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發展。
本研究運用實證研究法,通過實驗設計,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總體幸福感的提升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測量工具采用1996年段建華修訂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國內版。實驗對象為天津市某高校大二年級學生共計50人。首先對全部50名學生進行總體幸福感指數測試(前測);隨后將學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為參與心理微電影制作的學生(共25人),對照組為未參與心理微電影制作的學生(共25人)。實驗組開始進行心理微電影的編劇、錄制、剪輯,一個月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再次進行總體幸福感測試(后測),并對比前測和后測數據,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主觀幸福感提升方面是否存在差異。
信效度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數據,經spss檢測,可靠性統計資料的Cronbach的Alpha系數為0.803, 前后信度系數一致,本次測量有效,可作為對照使用。
對照組前后測量數據比較。對對照組前后的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對照組同學總體幸福感得分前后差異不大(見表1)。對對照組前后的測量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T=-0.626,p=0.534>0.05,可見對照組前后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前后測量數據比較。對實驗前后的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同學總體幸福感得分前后差異較大(見表2)。對實驗組前后的測量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T檢驗結果來看,T=-7.921,p=0.00<0.05,前后總體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參與微電影制作后的總體幸福感的得分要高于參與前。

對兩組同學前測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表3中可以看出,兩組同學在實驗前多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不大。從T檢驗結果來看,T=-1.817,p=0.075>0.05,前后總體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

對兩組同學后測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表4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同學總體幸福感得分前后差異較大。從T檢驗結果來看,T=-8.471,p=0.00<0.0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后測中的總體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得出:①未參與微電影制作的同學總體幸福感前后差異不大。②參與微電影制作的同學在經歷了整個微電影的拍攝、表演、剪輯后,總體幸福感明顯提升。③參與微電影制作的同學比未參與同學總體幸福感強,且具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參與微電影制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總體幸福感。
學生在全程參與作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過程中,內心也得到了成長與撫慰。在劇本創作階段,學生大量搜集身邊同學的成長故事,這其中有挫敗、失落、感動、堅持,學生編導在呈現這些故事的起承轉合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物的內心矛盾,并通過劇情的推進對矛盾進行修通和化解。在微電影拍攝過程中,演員調動自身情緒演繹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也在詮釋人物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成長。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天津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新媒體視域下校園心理微電影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XLZX-G201712)
(作者單位: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