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林 王成玉
1973年,德國女學者伊麗莎白·內爾·紐曼通過對當時德國大選輿論情況的調查,在其著作《回歸大眾傳播強大效果觀》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對自己的判斷缺乏信心,害怕被社會孤立所以即便與大眾意見相左,卻仍選擇保持沉默。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在影響大眾意見方面仍能產生強大效果,因此紐曼稱“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民意形成并且擴散的過程”。[1]
紐曼在其著作中指出,大多數人在表明立場或做出選擇之前,有一種趨同心態。當個人的意見與其所屬群體或周圍環境的觀念發生背離時,他會產生孤獨和恐懼的情緒。因此,對于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人們總要對“輿論”的狀況進行預判,以確保自已的意見是否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一旦出現不一致,將立即改變態度,從而確保自己的意見朝輿論的方向改變。如果民意與自己的意見一致,那便可以沒有任何顧忌的暢所欲言;一旦出現不一致的,人們往往保持沉默。這樣的“沉默狀態”周而復始,一定的優勢和意見不斷加強和提高。因此,這個“大多數觀點”被確立為主要觀點,而與之相背離的“少數意見”則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形成螺旋狀態。[2]
互聯網發展初期,有不少學者認為互聯網中仍存有"沉默的螺旋"現象。例如,學者劉海龍認為,在互聯網領域中“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機制仍然存在,而且網絡與現實世界又有部分重合,所以“沉默的螺旋”現象非但沒有消失,還在其表現形式有所改變。[3]
社會孤立現象仍然存在?!俺聊穆菪崩碚撟罨镜募僭O是個人對社會孤立產生恐懼。這是社會心理的集中體現,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當人們進入網絡空間時,這種本能反應會發生顯著變化。不難發現,個人在互聯網上比在現實中更加大膽,這不能歸因于互聯網的出現,而是由于造成這種恐懼的存在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損失。[3]然而,在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今天,這種對孤立的恐懼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網民“察言觀色”和“謹言慎行”。所以觀眾擔心孤立的恐懼和從眾心理仍然存在。例如,如果關于某一類型事件的看法在互聯網上呼聲一片,那么它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當前網絡時代“公眾意見”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
社會壓力方式有所變化。不可否認的是,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網絡上的人際交流幾乎都是匿名的,這種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個體身份,達到言論自由。故而“沉默的螺旋”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這種匿名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旦追究責任還是會查到ID背后的用戶信息,所以每個身份的背后仍是個人本身。正如在BBS中,輿論的壓力不是指向現實中的個人而是指向ID,因此ID就成了人的主體性的載體,有些BBS形成了不成文的群體意識和規范,在必要的時候,成員可以采取某種一致行動。所以一旦有人做了違背大眾意志的選擇,這就意味著他可能在該群體中會遭受白眼,甚至被封殺。所以面對這種社會壓力,社會成員或多或少會“察言觀色”,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事先預判。[4]其次,現在網絡上的賬戶多為實名制,所以即使變更賬戶,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之前,還是需要完善用戶個人的詳細信息。所以ID的變換實質就如同現實生活中的現用名和曾用名的改變,名字變了,本質仍然相同。[5]
從眾心理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眾所周知,網絡上除了大眾傳播外,還存在大量其他傳播形式。例如,在具有強烈歸屬感的社區中,為了維持鄰居和自我之間的關系,并且對于所謂的歸屬感,人們會在某些時候表現出強烈的群體心態。即便這群人彼此沒有在現實空間中的交往,也會表達出較為一致的看法,某些時候甚至會做出一致的行動。在當今社會,離開群體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損失,為此,個體不得不采取從眾的方式。在社區中,通常會出現“正反饋”效應,這種反饋使得強者變得更強,弱者變得更弱,即主導意見一旦形成,就很可能變成引導大眾的主流意見。[6]此外,新意見領袖在網絡上仍然擔負著重要帶頭作用,為了不被時代拋棄而盲目“跟風”,這一現象在年輕人一代中也頗為常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新意見領袖出現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理論仍然存在,并且適用于當下。網絡時代不僅不能將“沉默的螺旋”淘汰掉,相反,它將成為“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又一強有力的論證方式。
由于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報道的主觀性增加。部分擁有大批粉絲的網紅在面對新聞時不會耗時去進行求證,而是根據主觀意愿進行評論和轉發,這就使得粉絲會進行“站隊”行為,形成一方大聲疾呼的現象。然而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非???,剛剛沒有被證實的信息也許下一刻就會被曝光,剛剛弱勢的一方瞬間變得強勢起來,這就使得互聯網時代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螺旋,而自媒體的出現更是加重了螺旋的不穩定性。就好比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事件,由于意見領袖的單一性和緩慢的傳播速度,使得一方大聲疾呼,而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下,新的意見領袖出現,加之互聯網中人被孤立的恐懼減少,媒體也實時跟進,更別提還有為了自身利益而渾水摸魚的自媒體,種種因素疊加起來就很難形成一個強大而穩定的螺旋。

網絡世界,人人皆可發聲??梢娤啾扔诂F實世界,輿論在網絡傳播速度更快更廣。擁有大批粉絲的自媒體用戶逐漸變成了這個新時代的意見領袖,其言論也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的粉絲,部分粉絲在看到一條新聞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也許并不是去探尋事情真相,而是先去觀望他所關注的大V對此事如何評論,根據輿論導向再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情況也更容易形成所謂的“粉絲的狂歡”,再加上網絡特有的匿名性,使得持激進觀點的人更加激進,從而造成群體極化,加速極端螺旋的形成。而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要小心極端的螺旋所帶來的網絡暴力,在春秋兩不沾事件中,粉絲受網紅主觀情感的影響與自身情感相互作用之下對男方肆意辱罵、人肉,對其進行網絡暴力,形成一種虛假的“斗士”心理,而在真相曝光之后之前默不做聲的一方又反過來對其進行批判。
在新媒體時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論或許有些過時,但并不會消失。面對這樣的新境遇,作為輿論的一份子,我們應三思而后行,在網上閱讀新聞時盡量進行理性的思考,明辨是非,減少不理智“盲從”,除此之外自媒體用戶也要加強自律,對產出內容嚴格把關。唯有這樣內外結合,才能合力共筑互聯網良性發展新前景。
參考文獻
[1] 伊麗莎白·諾爾-紐曼.民意—沉默螺旋的發現之旅[M]. 3版,85頁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9.
[3] 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國際新聞界,2001
[4] 謝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2003(6).
[5] 王曉慧.我論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傳媒,2010
[6]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 4版,2014
[7] 王佳楠. 淺析“沉默的螺旋”在網絡傳播中的影響力——以“江歌案”為例[J]. 西部廣播電視, 2018.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