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緯時

我是誰?我是一名貴州辣椒。
數百年來,我陪伴著這里的人們走過那無鹽少食的年代,讓食不果腹的人民度過歲月苦難。從我扎根在貴州這片土地,就從未停止過為這些勤勞的人民做出貢獻。今天,我感覺自己如此的閃耀奪目,因為,我已經不單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商品,我將陪伴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走進小康!
今天,我是如此的美麗,仿佛世界的目光都在看著我,因為我的突出表現,我的出生地——遵義,被辣椒聯盟授予“世界辣椒之都”的稱號。正如世界辣椒聯盟秘書長張盧卡說的:“貴州辣椒產業(yè)洋溢著幸福與繁榮的味道?!?/p>
是的,貴州,北緯24~29度,造就了我們的高品質;平均海拔1100米,讓我們富含特高VC;全年氣溫15~35攝氏度之間,使我們香味濃郁;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讓我們有一片舒適的生長環(huán)境;這里空氣質量好、負氧離子多,打造了我們的綠色有機。在貴州這片大地上,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我們家族50多個表親各有各的美麗,珠型、錐形、指型、線型、還有那個胖乎乎的草莓型的兄弟姐妹,在這一刻,都吸引著世界各國目光——他們都愛上了這一片“辣椒王國”。

北京大一韓日國際種苗公司首席辣椒育種家李度鉉博士說:“相較于韓國單一的辣椒品種,貴州辣椒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因此,我的許多辣椒品種組合試驗是在遵義進行的?!敝貞c德莊集團董事長李德健說:“貴州辣椒品味醇厚、香辣協調,是重慶人的不二之選?!比祟悓W與生態(tài)學雙博士張小飛對我更是不吝贊美:“高品質、安全可靠、產品新穎的貴州辣椒是中國辣椒融入‘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笔前?,400年前,我通過絲綢之路走進貴州千家萬戶;400年后,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傳播貴州味道。在國民女神“老干媽”的帶領下,我們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讓世界再次認識我們。
在貴州這片宜居之地,我的家族陪伴著貴州人民,一起過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但回想過往,我們也曾有過顛沛流離。
我們的祖先生長在中南美洲熱帶地區(qū),歐洲殖民主義到達美洲以后,在1493年將我們帶入歐洲,什么時候到達中國?我已經忘記了,但是在1591年由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中,這樣記載我的家族祖先:“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據此記載,大約可以推定,我們約是明朝末年來到這片土地的,而且,是作為觀賞植物來到中國。
當年,我們的祖先通過兩條路徑來到中國,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陜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扎根生長;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貴州、云南、廣西和湖南等地廣為播種,然后逐漸向全國擴展,到現在我們的族群已經遍布全國,再無空白。
雖然明末就來到中國,但是走上人們的飯桌,卻已是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而貴州,就是有記載的最早將我們大量作為食品的地區(qū)。到了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貴州北部已是“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而到了同治時(1862年~1874年)貴州人則“四時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貴州地區(qū)盛行的苞谷飯,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鹽塊加海椒,用作蘸水……
經過這么多年的繁衍生息,我們的家族日益壯大,就目前已知的,我們在全球至少有5萬種遠親,其中已經有大約2000余種被普遍栽培。
不過我們的祖先大多數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原種非常少。最新的研究顯示,我們只有33個野生種,其中僅5種被用于常見栽培:即辣椒、中華辣椒、灌木狀辣椒、燈籠辣椒(也叫風鈴辣椒)和絨毛辣椒。目前,辣椒屬是栽培最廣、品種最多的一種,人們常見的我們族群多數來自本種。
在我的這些親屬中,最辣是卡羅來納死神,其辣度為1,569,383~2,200,000 SHU,是由美國農夫艾德·卡瑞花費了10年時間,培育而成的“武器品質辣椒”。什么是SHU,辣度單位,即史高維爾辣度單位,用糖水稀釋多少倍后才不能嘗出辣味。(編輯/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