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梅 李磊
摘要:在我國經濟呈現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焦作經濟雖然穩中向好,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但同時存在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等諸多問題。本文以供給側改革為切入點,以提升焦作經濟增長新動能為研究對象,從優化產業結構、打造人才高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及提高供給質量體系等方面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焦作經濟增長新動能的策略及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焦作;新動能;研究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焦作作為河南省重要的經濟轉型示范市,近年來雖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形勢總體穩定,但受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生產成本上升及虛擬經濟泡沫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焦作實體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在當前我國上下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焦作應如何抓住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擴大就業的關系,成為新常態下焦作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優化產業結構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步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之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近年來,焦作雖然一直在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產業結構依然不盡合理,能源、原材料等高耗能企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依然偏高。因此,培育焦作經濟增長新動能,必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行,推動焦作制造向焦作創造轉變。一方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焦作與國家、河南省及周邊市對比可以看出,焦作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要遠遠低于其他地市,以2017年為例,鄰近的洛陽、開封、南陽等地市的產業結構雖然也是“二三一”類型,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明顯高于第一、二產業,分別為47.8%、44.5%和41.4%,說明焦作市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與周邊地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焦作應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的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另一方面,優化行業結構,以互聯網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焦作市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通過大力發展互聯網技術,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工業、農業的現代化進程,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對三次產業的滲透,促進各大產業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焦作市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在農業領域,大力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為平臺的新型農業,促進互聯網經濟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科技、金融等服務,促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二、打造人才高地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當今時代,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新動能的培育更是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尤其在我國經濟呈現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無論是結構優化,還是要素升級,都離不開人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創新作用。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總理所說,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焦作要提升經濟增長新動能,重要的是依靠掌握高精尖科技和先進管理理念的先進人才。打造人才建設新高地,必須從三個環節上著手:一是要提高引進人才的針對性。當前,焦作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對科技創新、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但現有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對于焦作而言,要著眼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測改革,緊緊圍繞焦作實際情況按需下單;二是要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實行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符合焦作實際需求的、科學合理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主動對接創新發展需求,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做到按企業實際需要培養人才,改變長期以來忽視人才開發的傳統觀念,把投資的重心轉向人力資源的開發,確立人力資源的優先發展戰略,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最終形成政府支持、市場配置、高校、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格局。三是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古人有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要想真正引進急需高層有用之才,就要設法營造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輿論氛圍,為各類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堅持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關心愛護人才,使各方人才盡展其才,讓他們在創新實踐中脫穎而出,為促進焦作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推動動能轉換
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在哪里?如何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焦作作為工業大市,在新形勢下,面對產業結構偏重、轉型升級任務繁重的巨大壓力,新舊動能轉換既要抓住機遇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又要遵循經濟規律,基于焦作的發展實際,找準方向和路徑。一方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要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創新平臺和創新主體建設,立足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支柱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高校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完善科技服務和眾創空間等創業創新孵化體系,支持大企業、科研院所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等資源,推動內部外部、線上線下創新創業融通發展;另一方面,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堅持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并重。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盤活存量資產的同時,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實現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提質增效,跨界融合提潛能,品牌高端提價值。強力推進“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技術改造”,突出抓好創新引領、企業培育、產業集群等關鍵環節,開發新區域,培育新品牌,增加新動能;第三,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以增強高質量發展為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壯大現代服務業并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行,推動焦作制造向焦作創造轉變、焦作產品向焦作品牌轉變。以人才驅動帶動創新驅動,全面系統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等,打造創新焦作的品牌。以發展“三新一高”等新經濟為突破口,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到焦作投資興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高技術等新經濟發展打造成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按照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要求,充分發揮焦作特有的優勢,以轉型發展攻堅為統領,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及動力變革。在旅游發展方面,充分發揮焦作旅游資源的優勢,深入推進焦作全域旅游發展。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為抓手,推動旅游業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努力實現焦作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產業強市跨越。近年來,雖然焦作旅游市場明顯拓展,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但旅游發展中還存在許多與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市戰略不和諧的因素,一方面,在旅游收入中,占比份額最大的還是靠自然資源,對歷史文化類旅游挖掘力度不夠,沒有將自然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部分景點盈利模式單一,存在著嚴重的“門票經濟”依賴,不利于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三,旅游的配套設施有待加強,尤其是接待游客的綜合承載能力有限。要克服這些弊端,就必須實行“旅游+”融合發展,將自然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增加旅游有效供給,提高旅游業綜合效益,實現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和高效持續發展。
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十九大報告進明確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培育焦作經濟增長新動能,必須堅持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并重、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壯大現代服務業并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行,推動焦作制造向焦作創造轉變。振興實體經濟,既要加快傳統主導產業轉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挖掘經濟發展新活力;也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培育轉型發展新動力。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賓館、酒店等接待水平,構建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市。同時,堅持高端化、終端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發展方向,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逐步提高新興產業比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激發發展動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