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臨兵 莊會霞 林金福
摘要?通過分析七娘壇森林公園的資源情況,以及設立森林公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了建設土娘壇森林公園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認為在龍門縣建立七娘壇森林公園切實可行。
關鍵詞?七娘壇;森林公園;可行性;效益
中圖分類號?S759.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6-012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3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Feasibility?Study?on?the?Construction?of?Qiniangtan?Forest?Park?in?Longmen?County,?Guangdong?Province
LI?Lin?bing,ZHUANG?Hui?xia,LIN?Jin?fu?(Guangdong?Lingnan?Comprehensive?Exploration?and?Design?Institure,Guangzhou,Guangdong?510663)
Abstract?By?analyzing?the?resource?situation?of?Qiniangtan?Forest?Park?and?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setting?up?the?forest?park,the?ecological,?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of?the?construction?of?Qiniangtan?Forest?Park?are?analyzed.?It?is?considered?that?the?establishment?of?Qiniangtan?Forest?Park?in?Longmen?County?is?feasible.
Key?words?Qiniangtan;Forest?Park;Feasibility;Benefit
森林公園是指森林自然景觀度優美,人文景物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和觀賞、文化價值,基礎設施齊全,可供人們游憩、歇息或進行科教、文化活動的場所[1]。森林旅游資源是森林公園吸引游人的重要因素,也是確保森林公園開發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2]。
七娘壇森林公園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屬于九連山山脈,公園規劃面積158.04hm2,公園內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地文、水文、人文等景觀資源,為保護公園內豐富的天然次生林景觀和珍稀動植物資源,森林公園的建設很有必要。
該研究基于七娘壇森林公園的資源情況,分析了其公園建設的可行性。
1?研究地概況
1.1?地形地貌
公園地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屬丘陵山地(高、中丘陵)。公園內山巒起伏,群山重疊,縱橫交錯,海拔300~500?m的丘陵有7座,主要有螺啟頂(415.9?m)、杉冚頂(352.1?m)、平湖頂(300.2?m)等。螺啟頂為海撥最高處,公園西部山腳,為海拔最低處(102?m)。
1.2?土壤?園內成土母巖主要有花崗巖、沙頁巖、砂巖和礫巖。土壤類型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垂直分布規律,主要土壤類型有赤紅壤、山地黃紅壤和山地黃壤。
1.3?氣候
七娘壇森林公園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具有明顯的山區氣候特點,春暖來得遲,秋涼來得早,夏季降雨多。由于山高嶺峻,坡度較大,水利水電資源豐富,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154mm,年平均氣溫20.9℃,無霜期長,約325?d。
1.4?交通區位
七娘壇森林公園西部邊界緊鄰仁深高速和244省道,西邊界距離244省道約500?m,,且119省道和353省道與244省道在公園西北部相接,公園距離119省道約?2?km,距離353省道約5?km,可通向高速公路達到省內大中城市,如到河源市約41?km,到惠州市約71?km,到東莞市約?93?km,到廣州市約120?km,到深圳市約131?km。南北走向的仁深高速穿過龍門縣域,公園位置距離仁深高速約5?km,可直達廣州市、河源市、深圳。離公園最近的機場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距離公園約108?km,機場航班可到達全國發達的各大中城市。
2?森林公園設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是推進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示范區建設的需要
惠州市城市建設是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3],而七娘壇森林公園的建設又是惠州市森林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加強七娘壇森林公園建設,完善城市綠地系統,不斷提升城市生態功能、環境質量、宜居程度和綠色惠民水平,是惠州市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將建成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為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強大的生態保障[4]。
2.2?是發展森林綠色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七娘壇森林公園內植被覆蓋率高,在涵養水源、凈化空氣、調節氣溫、降低噪音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生態效益,使公園內水質清潔,空氣清新濕潤,負離子含量高,含菌量、含塵量低,氣候溫和,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恢復身心、消除疲勞的良好生態環境。七娘壇森林公園內景觀類型多樣,有絢麗多彩的森林景觀、雄壯秀美的地質地貌景觀、變幻莫測的天象景觀、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等,與森林內的珍禽異獸共同成為森林公園的觀賞佳景,供游人享用。公園除可進行一般游憩活動,還具有較高的情趣和娛樂性,使該園成為旅游者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的好去處[5-6]。因此,七娘壇森林公園的建設必然促進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又將帶來良好的就業、創業機會,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從而推動當地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3?是建設城鎮生態宜居城市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7]。自1996年以來,中國推行了一系列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設方案,帶動了中國生態城市的發展進程。進入21世紀,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方興未艾[8-9]。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10]。因此,建設七娘壇城郊森林公園不僅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舉措。
3?七娘壇森林公園主要資源和特色
3.1?天然次生林資源
公園內的森林植被景觀主要有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馬尾松林、濕地松林等4個植被類型均屬于天然次生林,總面積142.53hm2,占公園內森林總面積的92.20%。
3.1.1?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景觀。
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主要是馬尾松與闊葉樹混交,散布森林公園的山脊或山腰上部,呈片狀分布在公園北部和南部,分布總面積為58.90hm2,占公園內森林總面積的38.10%,其中北部針闊混交林面積為45.18hm2,南部面積為13.72hm2。由于該類型為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混交,松材線蟲病災害程度較輕,林中偶見感病或死亡林木。
3.1.2?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景觀。
在公園的東北部呈片狀分布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其分布面積為?30.97?hm2,占公園內森林總面積的20.03%。該植被類型的林分次感強,林相整齊,終年常綠,樹冠渾圓,樹干通直圓滿,郁閉度在0.9以上。其中,喬木層常見的有黎蒴、米錐、華潤楠、羅浮錐、黃樟、毛葉木蓮、荷木、小葉蒲桃、猴歡喜、羅浮柿、詹氏榕、楊梅、尾葉山茶、石斑木等。下木層由赤枝蒲桃、單耳柃、廣東紫珠等組成。地被植物則以莎草、珍珠茅、卷柏、耳草、竹芋、鐵線蕨等為主。常見藤本有雞血藤、杖枝省藤、瓜馥木、買麻藤、拔葜等。
3.1.3?馬尾松林景觀。
園內馬尾松林分布在公園中部和西南部,是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遭破壞后,經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演替發展而成,分布面積52.66?hm2(包括12.80?hm2和39.86?hm2兩塊),占公園內森林總面積的34.06%。主要分布在山的上部、頂部,林間雜有楓香、山烏桕、荷木等。林下灌木樹種有黑面神、山黃麻、桃金娘、野牡丹、車輪梅、三叉苦等。草本有芒萁、五節芒、鴨嘴草、鷓鴣草、蜈蚣草、狗脊等。由于該植被類型為針葉純林,松材線蟲病多發,且傳播較快,林中受害或死亡的林木株數較多。
3.1.4?濕地松林景觀。
園內濕地松林分布在公園中部,是人工純林,分布面積12.05?hm2,占公園內森林總面積的7.80%。由于是人工純林,群落結構比較簡單,林下灌木層、草本層的物種多樣性比同齡的針闊混交林要低一些,且濕地松純林中濕地松的高度比混交林中的濕地松小一些。濕地松純林主要分布在山的上部,林間稀少分布著山烏桕等樹種。林下灌木樹種有桃金娘、野牡丹、車輪梅、三叉苦等。草本有芒萁、五節芒鷓鴣草、蜈蚣草、狗脊等。由于該植被類型為針葉純林,松材線蟲病多發,且傳播較快,林中受害或死亡的林木株數較多。
3.2?珍稀動植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公園內植物種類有119科307屬471種,動物種類有鳥綱、哺乳綱、爬行綱和兩棲綱4綱10目22科24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樟樹(Cinnamomum?bodinieri)、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翅鴉鵑(Centropus?sinensis)、小鴉鵑(Centropus?toulou)、虎紋蛙(Rana??rugulosa)等。
3.3?地文景觀資源
七娘壇森林公園經過漫長的地質地貌演變過程,形成的丘陵地貌,孕育了豐富的地文景觀,主要有山景、溝谷和石景景觀。
3.3.1?連峰景觀。
除公園西部邊界,公園東、南、北邊界的螺啟頂、杉冚頂和平湖頂等幾座山頭的山脊線連為一體。
3.3.2?溝谷景觀。主要位于5條溝谷溪流沿線,均勻分布在公園內,自公園西部山腳延伸到公園西部。溝谷全長?3.90?km,東部窄西部寬,最寬處25?m,最窄處7?m,海拔最高點約292?m,最低點100?m。
3.3.3?卵石景觀。位于溝谷水系全線,卵石遍布整個水系及其兩側平地。上游流水動力搬運的石塊經多年流水的搬運和侵蝕多數呈現光滑的球形。
3.4?水文景觀資源
七娘壇森林公園地質地貌豐富多樣,也蘊涵了豐富的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且水量充沛,常年不竭。水文資源主要有山泉、溪澗、瀑布跌水等。
3.4.1?溪澗類。
森林公園溪澗眾多,分布著大小4條溪流,有泉溪、溝溪、澗溪、河溪等4個基本類型,山澗小溪水流常年不斷,溪水清澈,與森林植被、石景、瀑布跌水,形成變化豐富別具野趣的溪澗景觀。
3.4.2?瀑布跌水類。
公園內共有大小5處瀑布跌水,主要為澗溪瀑、懸落瀑、單瀑3種基本類型,主要集中在冷坑水?系內。
3.4.3?泉景類。
森林公園內有礦泉、溢流泉2個基本類型,主要分布在溝谷內,但規模不大。
3.5?人文景觀資源
距公園1?km以內有七娘壇,相傳始建于清朝中期,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改革開放初期有人重修廟堂。七娘壇幾經修繕,成當今面貌。七娘壇坐落在七娘壇山頂,由兩層構成,下層為由石柱建成的支撐層支撐著上層的廟堂,上層廟堂坐東朝西,廟堂有左右兩室組成,供奉不同的神像,廟堂前方是禮拜平臺。廟堂南側有一條石階通向七娘壇,石階腳下有塊石刻,刻著“七娘壇”3個字。
4?效益分析
4.1?生態效益
建設七娘壇森林公園,可以更好地保護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系統,即保護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生境,促進水體保護和治理水體污染,有效改善周邊地區的小氣候環境和空氣質量,有效地保護公園內特色地質、地貌遺跡,杜絕經濟社會活動對山體的“侵蝕”和破壞,如采石、采伐、項目開發等,使其科學性、自然性和觀賞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合理的利用。
4.2?經濟效益
七娘壇森林公園臨近龍門縣縣城,具有交通便利、客流量大等優勢。通過建設森林公園,可以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如帶動農林牧副漁業、工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將周邊可開發的旅游產品宣傳出去,打造龍門縣特色旅游,提高龍門縣知名度。事實證明,特色旅游可以引領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另外,森林公園建設也可以為周邊鄉鎮提供更多的就業資源、更好的創業環境、更完備的基礎設施,從而促進周邊的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4.3?社會效益
建設七娘壇森林公園,可以優化周邊城鎮的資源配置,開闊人們的眼界。公園建成后,外界各種社會資源陸續流入,比如教育資源、人力資源、企業資源、信息資源等,可以促進當地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資源的引入,可以提高當地的教育實力,縮小教育資源區域分布的差距。人力資源的引進,可以充實當地勞動力市場,提供更優質、素質更高的勞動力。企業資源的引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廣的資金流,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富裕。信息資源的流入,可以提供更多更廣的國內國外動態信息,提升當地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結論
七娘壇森林公園的建設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確定的“三生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項目建設意義重大,受到龍門縣各級領導及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建設目標明確,與龍門縣提出“生態立縣,旅游旺縣”的目標一致,各方面建設條件成熟。
七娘壇森林公園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恢復森林生態系統,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提升當地城鎮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項目建設將給龍門縣帶來間接的經濟效益,它不僅推動了龍門縣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商業、貿易業和服務業等各行業的發展,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在龍門縣建立七娘壇森林公園具有較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條件具備,森林公園建設可行。
參考文獻
[1] 唐勇,邵可滿.建立黃山樵山香榧主題森林公園可行性初探[J].安徽林業科技,2015,41(5):55-59.
[2]?李碧方.森林公園的森林景觀功能綜合評價(綜訴)[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9,38(2):85-88.
[3]?珠三角成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示范區[J].城市規劃通訊,2016(17):12-13.
[4]?我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即將出臺[J].城市規劃通訊,2016(22):10-11.
[5]?陳祺,王青寧,張新華,等.黃河灘地森林公園建設可行性研究:以永濟市五老峰國家森林公園鸛雀樓景區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0):65-68.
[6]?余曉青.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石獅市靈秀山森嶺公園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7]?尉雪蓮.河北省張北縣城市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8]?夏友照.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研究:以國家級森林城市琿春為例[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1.
[9]?孫萍.城市旅游與城市生態建設研究:以揚州為例[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10]?王彥鑫.太原市生態城市建設及評價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