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陽

繼今年年初商務部印發《關于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市王府井等11條步行街開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之后,“健全步行街等生活服務設施”更是進入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層面,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商務部部長鐘山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時明確提出,今年要認真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改造,高水平運營,扎實抓好首批步行街試點工作,把步行街打造成促進消費升級的平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
步行街不僅僅是消費者購物的場所,更是一個城市發展水平和繁榮程度的標志。進入“云消費”時代,消費者網上購物的比率越來越高,但并不意味著消費者不再需要實體商業,不再需要步行街。相反,消費者從剛需購物中解放出來后,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消費過程的樂趣。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消費場所的品質。城市步行街品質提升才能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
城市步行街的升級主要是這幾個方面:
業態結構的升級:“云消費”時代,消費者對于實體商業提供多樣化商品選擇的功能逐漸減弱,購物不再是走出家門的目的。消費者到步行街更多是尋求新奇好玩的體驗。因此,城市步行街的提升首先是業態結構的提升,增加文化、藝術、休閑、娛樂、餐飲等業態的比重,增加更多的博物館、藝術館、書吧、運動場所……減少傳統零售的比例。
品牌結構的提升:由于消費者不再是到步行街計劃性、目的性購物,而是尋找逛街的樂趣、淘寶的樂趣。因此街區的品牌結構中應當減少傳統主流品牌,增加個性品牌、設計師品牌、商文融合創新品牌的比重,給消費者更多尋店的樂趣。
門店形態的提升:街區門店的功能從賣商品轉向展示品牌的形象與文化,從贏得銷量轉為贏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因此城市步行街應當更多地增加品牌旗艦店、形象店、概念店、體驗店。
街區動線的提升:一條有生命力的步行街,不能僅僅是一條寬闊的長街,而應當是疏密錯落,主輔搭配,地上地下融合的立體化街區系統。既有熱鬧的窄巷,也有豁然開朗的小型廣場,讓消費者能充分享受逛街的樂趣。
街區設施的提升:除了硬件設施保障基礎品質以外,還需要更多的街區環境的美化設計,提升藝術品質,契合現代都市消費者的審美格調。
這些方面也是我國城市步行街與國際知名商業街區的主要差距點。如東京的銀座,有大量的博物館、畫廊,紐約的第五大道有很多著名品牌的概念店、旗艦店,第一家蘋果旗艦店就是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而東京的表參道則林立出自多位著名建筑設計大師之手的時尚品牌旗艦店。新加坡的烏節路與地鐵站點接駁的地下路網連通的各家門店,地下與地上的商業街無縫連接。雅典的以Ermou為中心的步行街區既有時尚品牌門店也有傳統手工藝術品店,以及跳蚤集市……豐富的步行路網,豐富的業態門店,而眾多的歷史古跡也相融其間。
改造提升步行街尤其應當注意避免一下誤區:
只追求形象的高大上,而忽視街區的尺度,人行的感受,建成了形象大道,而不是人氣旺盛的商業街區。
過度追求大店化,以為大型百貨店、購物中心云集就是品質提升,而忽視了大量中小店鋪對于豐富街區生態的作用。
街區的管理過于強調整齊劃一,而忽視環境的多樣化給予消費者的逛街樂趣,特色的店鋪招牌、街頭表演的藝人……這些都是步行街不可缺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