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男

【摘要】在醫改大環境中經濟管理也面臨著創新改革的機遇和挑戰,經濟管理對醫院而言意義重大,是保障醫院正常運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基于此,論文針對新形勢下強化醫院經濟管理作為思路,探索如何抓住機遇,創新管理,為醫院的經濟發展注入新血液。
【關鍵詞】醫改;新形勢;醫院經濟管理
公立醫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其經營與發展意義重大,伴隨著各項改革機制尤其是醫保異地結算、分級診療、補償機制等制度的調整和落地,涉及到醫院組織管理形式、經濟管理形式改變,令醫院的經濟活動管理面臨著創新與改變。面對上述改變,做好經濟運營管理水平,讓醫院經濟管理高效活絡運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在醫改大環境下公立醫院經濟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醫療政策改革
現在公立醫院已經取消了藥品加成政策,公立醫院補償來源由過去的服務收費、藥品加成、財政補助轉變成為單純的服務收費以及財政補助兩個方面。同時部分進口藥品已經開始納入了醫保政策,特別是今年反響較大的進口抗癌藥物。取消藥品加成以及進口藥品納入醫保政策的主要原因是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減輕患者的醫藥負擔。然而對藥品的價格調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影響因子較多,改革并非一日而成。目前價格以及醫保納入政策正在進行中,公立醫院如何適應醫療改革的要求,將各種補償機制得以有效轉換,是擺在醫院經濟管理面前的重要任務。改革過去以藥養醫的思維方式,創新服務能力以及改善服務質量成為了當前醫療服務的首要任務。
(二)會計制度改革
為了推動事業單位以及非盈利組織的會計改革,建立起全面反映非盈利組織的資產負債情況以及現金流量、財務報表、成本收入等的權責綜合治理財務報告制度,是切實解決非盈利組織財務問題的必然需求。目前新的會計準則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與報表已經印發并組織實施,令會計改革與醫療改革的腳步齊頭并進,是完善醫院會計制度、深入推進會計信息化以及實用化的有效途徑。
(三)審計監督要求更為嚴格
在醫療與會計制度改革的進程中,各大行業的審計頻次以及審計力度均有增無減,醫療行業概莫能外,從此前的一年一次增加至每季度國家重大政策落實時跟蹤審計,同時開展突擊專項審計。審計范圍從原先的財務制度執行、資金安全性擴展至國家重大政策落實情況、中央八項規定等。審計監督的要求更加嚴格、打擊力度更加激烈、審計結果更加透明,同時規定審計整改情況必須要向國務院進行匯報、重點政策以及體制性問題需要接受全國人大代表的質詢。上述制度的完善,令審計的大網更加密不透風,令任何違法違規操作均無處躲藏,這對醫院的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嚴密的要求。
(四)財稅管理體制革新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財政形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醫院經濟管理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伴伴隨著持續性的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國防軍事、國債投入剛性支出增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明確地規定財稅體制改革需要改進稅收、預算、支出與事權相適應的制度,要持續不斷的深入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項目預算編制,扎實推進預算績效管理與預算公開工作的進行,該項措施對醫院的經濟管理事項中預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形勢下醫院經濟管理必須要認識到如下幾點問題
(一)改變原有醫院創收思維
鑒于當下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資費尚未完全覆蓋,同時醫院的績效考核體系制定的科學性尚待商榷,醫療資費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患者的直接付費,導致部分醫院的創收呼聲較強。但是伴隨著醫療保險改革,保險覆蓋面積隨之擴大,醫院的收入并不來源于藥物以及服務費用,并且醫院服務的覆蓋對象也是醫保中心所定義的“人頭”,醫院的收入水平從以往的服務人次轉變成為了服務“人頭”數。
(二)樹立全過程管理思維
目前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均存在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思維落后,無法從“出納”的崗位定義提升至“管理”的高度。部分醫院認為經濟管理是財管人員的事情,與自我無關,而真正需要涉及到經濟管理時,也只看后果,用數字進行反應。雖然該方法是對醫院的經濟管理效益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說到底是事后控制,而非事前控制以及過程控制,導致經濟管理管理各項指標的制定缺少動態性以及科學性。
(三)治病思維轉變為服務思維,共謀良好的醫患關系
需要密切關注醫院與市場的切入點,看清當前醫療市場的形式,提升醫療服務。通常情況下,具有一定名氣的專家號往往是一票難求,而地級市醫院接診的往往是常見病或者是流行疾病,服務資源以及服務市場尚未達到飽和,特別是在醫療改革后,醫療設施更加完善、基建服務更加優厚,必須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醫務服務水平。
三、醫院經濟管理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的有效方式
(一)強化成本管控意識
在醫療事業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時,公立醫院必須要強化成本控制意識,建立成本管理指標體系,引入評價機制以及監督管理機制。采用全成本核算方法,令科室成本與醫療工作事項進行聯系,令衛生資料費用、材料費用、人員經費、房屋折舊、消費費用、水電費、耗材費用等均計入到科室成本管理中。同時,將收支核算作為考核科室管理水平的基礎和依據,納入到科室績效管理評價指標體系中,有效提升科室成本管理意識以及資源節約意識。支出費用數目較大的情況下,譬如采購大型的醫療設備、工程項目建設等,必須要按照成本預算管理流程進行前期的技術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安全評價、效益分析,制定預算方案表,并對項目實施采取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監控,發現問題后及時處理,防止超預算。另外,對舉債性的設備購置事項必須要嚴加控制,避免因為舉債過重導致資金流動率降低。
(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同時增強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醫院必須要適應當前醫療改革趨勢,提升自我核心競爭力,在醫療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對于醫院而言,核心競爭力無非是醫療設備以及人力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醫療服務人員是開展醫療服務,提升服務質量的有力支撐。為此,一方面需要提升醫務人員的工薪報酬,建立起具有激勵效益的薪酬體系,激發其工作人情以及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令醫院朝著預防、康復、健康宣教為一體的全程服務模式轉變,采取各種方式提升義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綜合素質,讓醫務人員具有服務意識以及安全意識,將病人作為中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通過質量提升以提高效益,令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得以統籌管理,共同提升。
(三)強化風險管控意識,堅持穩中求進
在醫院經濟管理中,需要堅持預算管理與風險防范結合,針對風險發生的關鍵環節與崗位進行重點監督,對醫院中經濟運行的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制度機制以及外部環境的風險及進行深入研究和排查,并對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影響進行等級評價,并制定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形成風險明確、流程規范、權責清楚、制度強勁的風險處理長效工作機制,以提升經濟管理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堅持穩中求進,不斷提升醫院經濟管理水平。
四、結論
醫療行業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養老以及對應的醫療保險行業也在發生著變化,對醫院經濟管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為此醫院經濟管理部門需要不斷創新,積極適應宏觀政策需求,在改革中求發展,求創造,以適應宏觀政策需求,將挑戰轉變成為機遇,以促進醫院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