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昭
阿拉伯世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埃及人編書,黎巴嫩人出書,伊拉克人讀書。
“阿拉伯世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埃及人編書,黎巴嫩人出書,伊拉克人讀書。”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的數字未來出版公司,總裁哈提卜自豪地對我說。
細想哈提卜這句話,確實道出了阿拉伯人的“讀書三部曲”。
作為人類古文明的搖籃,埃及是世界文化第一縷陽光升起、照拂的地方,璀璨的文明自古就哺育著尼羅河畔的民眾。直到今天,埃及仍是阿拉伯世界文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埃及人也擅長寫書,誕生過迄今為止阿拉伯國家中惟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他被公認為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巨擘。而在埃及,雖然不像馬哈福茲那樣赫赫有名,但著作等身的作家大有人在。在埃及城鄉的書店里,即使二三流作家的著作,也動輒十多本排成長長一溜兒,蔚為壯觀。
我又想起,在開羅大大小小的書店,總能看到黎巴嫩出的書籍,一本本設計精致、裝幀考究,很能讓人眼前一亮,產生購買的沖動。哈提卜送給我一套其公司剛剛出版的《醫學植物大百科全書》,精裝五卷本,印制極為精美,每一卷都做成不同的顏色,有很強的美學效果和視覺沖擊力。
哈提卜告訴我,黎巴嫩全國最多時曾有上千家出版公司,至今仍有數百家在運營,從事出版業者達數萬。黎巴嫩每年出版約8000種圖書,其中新書3000多種。這個國家人口僅600多萬、面積僅1萬平方公里,出版業卻如此繁榮,令包括哈提卜在內的黎巴嫩人引以為豪。
因為黎巴嫩社會自由,文化氣息濃郁,出版發行圖書的環境寬松,所以它的出版業遙遙領先于其他阿拉伯國家。由貝魯特出版的文學圖書在阿拉伯國家深受好評,銷量可觀。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未來”公司還堅持出版中國的優秀圖書,迄今已出版發行中國書籍200多種,累計超過100萬冊。哈提卜還為此獲得了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
至于說伊拉克人愛讀書,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巴格達書市上見到的一幕。那時,我看到一本叫《筆》的純文學刊物,比云南人民出版社辦的《大家》雜志還大出一圈,也厚得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少伊拉克人手捧《筆》埋頭閱讀,這一情景直到今天依然在我的腦海里閃現。
伊拉克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兩河流域的燦爛文化令人津津樂道。巴格達還是輝煌的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都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提到了巴格達,稱它是天賜重鎮和文化都邑。積淀在伊拉克民族靈魂中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當地人愛讀書早已蔚然成風。即使遭受連綿的戰火和多年制裁,伊拉克人依然嗜書成性。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伊斯康德曾將自己的日記結集為《烽火守書人》出版,書中記載了他在戰爭廢墟中尋回珍本圖書、重建圖書館藏的感人故事,在全球圖書館界引起熱烈反響。這也是“伊拉克人讀書”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