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媚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工業行業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工業的發展對我國的高等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出符合我國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專業人才。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校企合作模式時,由于社會環境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差異,所以需要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 比較
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校企雙方一定廣度和深度上的合作教育方式來開展高職教育,已經成為當下世界各國高職教育的一個共同特點。校企合作教育,就是在為社會培養和培訓合格的勞動者這一目標下,開展職業院校和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的合作,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增強企業和學生之間雙向選擇的可能性,最終促進經濟的發展。
1.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共同點
(1)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產生的原因相同
現代工業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對勞動者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使高職教育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勞動者。不同的國家對勞動者的類型和層次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對實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也不相同。校企合作的發展受到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制約,同時校企合作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繁榮。
(2)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產生的現實基礎相同
各國實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現實基礎都是由其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在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校企合作模式為高職教育服務,這就導致校企合作教育對高職教育本身的發展水平有一定的依附性。由于,各國的教育發展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不同國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特殊性。
(3)中外校企合作的范圍及合作內容擴大趨勢
在發達國家里,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都跟本國的工業化程度和教育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合作的范圍和內容都在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的教育對象包括了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全學科大學生,其合作的范圍也從工業擴大到農業和商業方面。
2.中外高職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點
(1)名稱不同
因為文化的緣故,不同的國家對于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有著不同的名稱,比如在美國校企合作被稱為“合作教育”,在日本則稱之為“產學合作”,在俄羅斯則稱之為“學校-基地企業制度”。
(2)產生的時間不同
由于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不同,因此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產生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產生在19世紀末的德國,當時產生于中世紀的學徒培訓制度在19世紀發生了變化:首先,當時出現了以幫助學徒提高基本理論知識為目標的職業進修學校;其次,出現了學徒與企業的教學車間共同承擔學徒培訓任務的萌芽,從而產生了早起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而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國最早產生于大學的工程技術學科領域。
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美國和德國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時,日本和蘇聯等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也開始了實踐,使得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共同的教育模式。
(3)學校和企業在合作中的作用及地位不同
在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之中,學校和企業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的學生實踐的基地,可以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夠和實踐相結合,能夠解決畢業生的實習就業等問題,企業不僅是校企合作的實施者,而且還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學校則是學生接受知識教育的場所,在學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使其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運用。但是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各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學校和企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
3.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較給我們的啟示
對不同國家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學校和企業是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兩個重要的要素。企業是學生實踐的場所,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學校可以學習到在企業實踐的理論知識,兩者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和企業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學校和企業實現有機融合,才能保障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效實施。我國在學習西方校企合作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自身的一些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時候,還應該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企業和學習的責任及義務進行劃定,不能僅僅依靠開展的熱情,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使得校企合作教育有更好的發展,取得應有的成績。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開展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深化教學改革。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不同的形式,在創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時,我們要不斷地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載體及運行機制。高職教育開展校企合作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找準合作的結合點,建立起學校和企業長效的合作機制,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不斷密切學校和企業的關系,使得社會資源的教育資源能夠實現優化配置,促進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和辦學效果,進而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4,25(28).
[2]陸娛.中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較研究[J].管理觀察,2015(16):97-98.
[3]楊燕.國內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較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56-58.
[4]楊水紅,王麗莉.淺談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30):28-28.
[5]程顯峰,吳麗梅,徐永慧,等.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教育論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