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榮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鄉村整治的步伐也緊隨其后。調查發現,當前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著鄉村風貌流失、傳統理念動搖等問題,越來越多的村莊失去了本村特有的面貌,逐步形成“千村一面”的景象。針對這種情況,文章提出因地制宜理念,根據河南省每個村莊特有地貌環境“量身定制”整治策略,全面規劃提升村容村貌,找回村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因地制宜;人居環境;農村;環境整治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再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蒞臨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可知整治人居環境對加快提升農村形象面貌和環境衛生整治意義重大。眾所周知,河南省是我國重要農業大省,農民人數占全省人口的較大比重,經濟發展較多地依靠農業帶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但河南省農村建設在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面臨很大的問題。對于河南來說,要實現決定性的勝利和全面小康,讓中原地區變得更加輝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至關重要。自該文件下發以來,河南省各村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自己村莊出現的問題對村容村貌進行改善,但仍出現很多問題。本文針對在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措施,為今后河南農村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舉措。
一、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分析
(一)農村風貌
依據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條件把農村的風貌分為以太行山、大別山、桐柏山等為主的生態環境極重要的山地保護區;以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傳統農業區域為主的平原農耕保護區;以沿淮、沿江和南水北調地區為主的河鄉區域。但這些區域近些年來生態環境也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壞,每個村莊特有的自然風貌被埋沒,沒有發揮出村莊的生態優勢。
(二)公共環境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每年糧食產量很大,收割完莊稼后留在田地里的秸稈常被大肆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村莊整體環境較差,城鎮排放的污水流入農村河道,垃圾隨意堆砌,大多數公共空間被村民私自占用,缺乏綠化及景觀規劃。
(三)居住條件
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向四周蔓延的村莊,以及經濟基礎稍好的村莊基本房屋類型以平房為主。處于深石山區的村莊居民居住的是簡陋的草房或者瓦房,但基本都稍有破損甚至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近些年來,由于政策的開放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村經濟條件改善,一部分農民對舊有的磚木結構住房進行了翻新改造,更多的村民新建了磚混結構的小多層房屋,但建筑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特色。
(四)公共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部分村莊實現了夜晚路燈照明,實現照明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稍好的村莊,但仍有大部分村莊尚未安裝照明設備,也存在路燈損壞后無人修理的情況,最基本的照明設備都沒有保障。河南全省農村公路里程達到23萬公里,大部分村莊的主要干線鋪成了柏油馬路,少數小路仍保留原貌,但路面損壞也很嚴重。垃圾處理方面最為欠缺,原本清澈的河道里堆滿了生活垃圾,垃圾池的配備少之又少。很多村莊內部缺乏公共活動場地及文化用地,村民們沒有很好的娛樂休憩場地。衛生室、幼兒園、超市商店的數量少且規模較小。
二、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特有風貌流失
在農村環境整治的基礎上盡可能保持鄉村的原真性,這就要求尊重村莊的特色風貌。河南地區以平原為主,農民收入來源主要以種植為主,所以要注意對村莊內各類自然資源以及村莊田地加以保護,確保耕地的有效利用。在河南省許多鄉村整治案例中,鄉村風貌的流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鄉村風貌城市化問題。農村生活之所以讓城里人向往,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返璞歸真的環境。然而,鄉村環境被城市審美干預,寬闊的柏油馬路和現代的景觀雕塑,都讓農村失去了本真的自然風貌。例如,河南南陽某鄉村內,建起了一條大型迎賓大道,破壞了該村的整體環境特征。二是鄉村風貌人為復古化。鄉村風貌過于追求古色古香的特征,造成的結果是中原地帶出現了徽派建筑或者帶有江南韻味的村莊。在國外的農村整治規劃中,尤其注意將農村特有的自然風貌保留下來,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避免了“千村一面”的景象。在日本的農村地區,看不到一排排的“仿古式”建筑,也看不到寬大的柏油馬路和廣場,但是,農村生產生活及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莊環境優美,鄰里關系親近。
(二)村莊建筑雷同
河南省民居的種類多為四合院、三合院和窯房院,結構類型為磚瓦式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現代的平頂房。村民房屋整治就是要根據自己地域的風格來規劃美化,不是單靠把村民的房屋做成仿古的風格,加上挑檐或者大屋頂,就能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這種建筑不僅不倫不類,也喪失了自己村莊的文化和特色。所以河南村莊建筑整治在建筑形式上既不能仿照徽派風格,也不能仿照川西風格。建筑的風格、結構的類型、色彩和材料的應用等方面要就地取材,順應自然,以此來增強村民對自己家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
鄉村建設的一大短板就是公共設施不完善,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農村照明設施、垃圾設施和娛樂設施都十分欠缺,大多數村莊依舊沒有照明設施。雖然很多村莊在整治過程中有修建相應的健身器材,但數量太少而且缺乏后期維護,設施嚴重老化甚至被損壞。最重要的一點是公共廁所的數目仍較少。目前農村留守情況比較嚴重,兒童和老人居多,公共廁所坐便馬桶的修建方便老年人和兒童的日常如廁問題。另外,村莊所需要的學校、醫院、養老等公共服務建設仍比較匱乏,村民生活質量難以保障。
(四)村民自治意識不強
整治好的村莊后期保護和維護也是十分重要的。農民是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最直接的受益者,這就需要村民們積極參與維護自己的家園,但在實際的村民自治中,村民的參與和自我管理意識不強,很多參與行為被動,都是各掃門前雪。調研過程中發現,村民對于環境整治的調研問卷漠不關心,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參與對家鄉人居環境的整治作用重大。再加上現在河南省農村外出打工人數較多,村里人口多為老人和小孩,他們對一些規定和政策甚至一無所知,所以經過整治后的村莊缺少相應人員后期維護,村容村貌就很容易恢復以前的模樣。
三、因地制宜理念在河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運用
(一)因農村生態環境制宜
河南省地域范圍廣,有17個地級市,4.6萬多個行政村,既有平原地區的村莊,也有深山區的村莊和城郊村,各地鄉村自然資源各不相同,發展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必須科學把握河南省鄉村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注重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推進鄉村整治。這就要求其在規劃和整治過程中應以河南當地的自然環境為基本準則,強調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設有本村特色的鄉村環境。例如,河南省安陽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曾是省級貧困村,村里有歷史悠久的千年古樹,有雄偉壯觀的紅旗渠穿村而過,有獨具特色的石頭院落,現依靠太行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如今發展成太行山紅旗渠畔特色民宿村。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帶動了該村的經濟發展。
(二)因農村歷史文化制宜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要挖掘本村歷史傳統文化,堅持傳承弘揚鄉土的、特色的文化,并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從而提升村莊形象面貌。每個鄉村的文化符號都是獨特的,都具有唯一性和識別性。但在城市化背景的影響下,村民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得他們接受了很多現代文化,而鄉村文化就會在不經意間流失。因此,在農村環境整治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整理村莊先祖的思想觀念和優良傳統,延續鄉村傳統文脈,并把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相結合,追求“田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榮獲“2013 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千百年來,平樂村民擁有崇尚文化和藝術的優良傳統,倚靠與洛陽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牡丹為創作靈感作畫,使牡丹成為該村重要的文化符號。游客前來觀賞洛陽牡丹的同時,順便購買寓意吉祥的牡丹畫作留念,平樂村就以牡丹畫產業發展為龍頭,擴大鄉村旅游產業規模,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依靠文化傳承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
(三)因農村居民訴求制宜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最主要的就是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公開征集村民的意見,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了解每戶村民的家庭狀況和房屋情況,吸收農民群眾對改善家鄉環境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村民的生產活動是農村歷史真實性的充分體現,是村莊歷史的延續,應當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意愿。在整治規劃的過程中,通過與村民的深入交流,從村民們的迫切需要出發,為村莊隨后的有機發展創造充分的條件與可能性。例如,英國的村莊整治規劃注重強調村民主動參與農村規劃設計,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使得鄉村整治規劃能更好地滿足當地村民的愿望,并得到他們的肯定與支持。
四、結語
農村是我們國家發展的起源,也是我們的根源所在。但在時代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留住鄉愁?如何留住小時候記憶里最淳樸的鄉村自然風貌?這就要求我們在保護農村田園風貌的基礎下,采取因地制宜理念規劃農村環境整治策略,突出河南省區域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村莊面貌,秉持不破壞村莊一草一木的理念,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的最美鄉村。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J].社會主義論壇,2018(2).
[2]李小明.關中地區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3]牛建立.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