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陽旭
近年來,如何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今年的一個新變化是,大家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和社會創新的融合,在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過程中,讓科技創新變得更能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給人們帶來的收益,不可能像陽光一樣,瞬間普照大地,它需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擴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創新做得越好,科技創新的好處越可能擴散到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它的益貧性也就越好。事實上,近年來大顯身手的電商扶貧就是科技創新和社會創新相融合的典型案例。比如,網絡平臺在設計流量分發算法時可以嵌入益貧因子,給予來自貧困地區的內容、產品一定數量的基礎流量和精準推送服務。再比如,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培育“水果獵人”或“尋味師”等新型經紀人隊伍,幫助那些不愿、不能直接“觸網”的人分享電商紅利,達到延伸科技創新紅利下滲鏈條、實現共享發展的目的。
同時,隨著線上線下基礎設施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地區物流網絡的完善,以及互聯網向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的下沉,很多互聯網平臺和地方政府都認識到了互聯網技術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巨大的賦能潛力。因此,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平臺企業積極組織“主播培訓”、成立地方性的電商聯盟網絡等社會創新活動,發掘當地的能人、“網紅苗子”和特色產業,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利用科技創新脫貧、發展的內生能力。
總之,通過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的潛能,通過社會創新放大科技創新的效益,在以社會創新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填平“數字鴻溝”(包括可及性鴻溝和使用鴻溝)的過程中,讓更多人有意愿、有能力自己動手動腳、用腦用心,是“扶智”和“扶志”相結合的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社會創新,只要為社會所需要、讓市場能接受,都是企業的生財之道、大眾的創業和致富之路,都是科技助力扶貧脫貧、促進共享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