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而發展綠色經濟是保護環境和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綠色信貸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許多因素,嚴重制約著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認真分析這些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14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F205? ? ? ? 文獻標志碼:A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中主要關注經濟增長指標,忽視了環境保護問題,導致經濟增長與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我國開始倡導發展綠色經濟,并借助綠色金融來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實施綠色信貸也成為必然選擇。2007年7月,政府頒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制度的確立。
1? 綠色信貸的含義及發展狀況
綠色信貸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向企業、事業單位或其他組織發放貸款,用于支持環境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銀監會披露的綠色信貸統計信息顯示,我國綠色信貸規模持續增長,國內 21 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從2013年的5.20 萬億元增至2018年末的8.23萬億元。其中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綠色交通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清潔能源項目、工業節能節水環保項目的貸款余額及增幅規模均位居前列。與此同時,綠色信貸政策取得了較明顯的環境效益。例如在節能減碳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每年約節約標準煤2.15億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1億t,相當于北京市7萬輛出租車停駛336 a或三峽水電站發電8.4 a形成的二氧化碳減排量[1]。
在肯定綠色信貸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整體規模較小,在整個貸款余額中占比較低,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需求。人民銀行統計資料表明,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36.3萬億元,綠色貸款余額為8.23萬億元,綠色貸款占比僅為6.04%,對經濟轉型的作用有限。因此,針對綠色信貸發展不足問題,剖析其制約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制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存在短期利益沖突
一直以來,國內銀行業主要考核經濟效益,將大量資金貸款給電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屬、水泥等傳統行業。同時,我國的綠色產業起步晚,技術與市場都不成熟,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投資回報周期長,綠色貸款風險較大。因此,銀行更傾向于將資金貸款給那些收益穩定的傳統客戶。
2.2? 缺乏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近年來,各地政府的信貸政策更偏向于支持“兩高一剩”企業進行節能減排,而對環保產業和生態產業的支持力度較小。此外,在財政稅收方面缺乏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的激勵機制,致使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多數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方面積極性不高[2]。
2.3? 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環境責任意識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貸業務經營方面,通常以經濟目標的實現程度為導向,盡可能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致使大量信貸資金流向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及房地產領域。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對貸款環境效益的忽視,表明其缺乏足夠的社會責任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
2.4? 各部門間的環境信息交流渠道不暢
我國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沒有架起環保部門、企業、銀行之間的信息溝通橋梁,導致這三者獨立開展工作。一方面,銀行是否發放綠色貸款主要依賴于環保部門公布的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而這些環境信息往往不全面,更新不及時,精準性不足,導致商業銀行難以準確判斷借款企業的環境行為。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技術不成熟,治污成本很高,普遍面臨著治理污染成本高于被政府查處的罰金的問題。因此,自愿進行節能減排生產的企業很少。如果商業銀行在放貸時要求借款方符合綠色標準,就會流失很大一部分客戶,直接制約著銀行的綠色信貸風險管理。
2.5? 綠色信貸管理與監管體系不完善
2.5.1? 綠色信貸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商業銀行為了降低綠色信貸的政策風險,在貸款管理中對污染企業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只要是被列入環保部門黑名單的企業,就大幅減少或直接拒絕提供貸款。這樣就會使那些想進行節能減排項目改造的企業無法獲得信貸支持,從而打擊了這部分企業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也會制約綠色信貸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
2.5.2? 綠色信貸監管體系不完善
綠色信貸監管標準不統一。目前,銀行在信貸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綠色信貸環境風險評估標準。由于環境風險評估工作專業性過強,銀行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同時,環境風險評估方法多樣,信貸監管機構對此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來強制各銀行去執行。各銀行自行評估的結果使綠色信貸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利潤空間較小,從而制約著綠色信貸的發展。
同時,國家目前的環保法律法規重在嚴懲污染企業,缺少對向污染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的懲處規定。如果對銀行的懲罰太輕,環境違法的成本太低,就難以迫使商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讓其在貸款活動中主動關注并督促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實現環境達標的目的。
3?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3.1? 完善綠色信貸監管機制
3.1.1? 完善綠色信貸監管的法律制度
當前,我國關于綠色環保的法律法規主要懲罰的是污染企業,對于商業銀行的法律責任缺乏明確規定,綠色信貸僅依靠政策要求和銀行的自覺性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我們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如美國的《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建立國內銀行環境違法懲罰機制,增加銀行的環境違法成本。同時,要明確要求銀行在作出貸款決策時必須考慮環境風險,一旦發現信貸資金流入環境污染和高能耗項目,監管部門就要對銀行違規投放信貸的行為實施責任追究和處罰措施,至少要求其承擔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或環境修復責任。
3.1.2? 建立社會責任評估機制
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綠色信貸的經驗,依靠民間組織、媒體和社會公眾等對商業銀行的環境責任進行監督評估,不僅要監督金融機構自身的環保狀況和節能減排效果,還要監督金融機構對環境違法項目的融資狀況以及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在法律政策、民間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多方約束下,逐步提高商業銀行的環保意識,增強其社會環境責任感。
3.2? 健全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在呼吁商業銀行樹立綠色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需要健全綠色信貸激勵機制,推出相應的政策以充分調動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例如財政部門應該對踐行綠色信貸效果好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貼息。人民銀行應該對這類銀行實行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優惠政策。建立綠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用于補償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造成的損失。在參與地方政府金融評獎方面考慮綠色信貸發展指標,對貢獻大的商業銀行予以政策傾斜和獎勵,促使商業銀行主動把節能減排項目納入其信貸管理體系。
3.3? 完善綠色信貸評估體系
3.3.1? 優化綠色信貸政策
信貸政策要按照“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對“兩高”企業壓縮授信的同時,加大對清潔生產、綠色新能源等相關產業、企業和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實行結構性的差別利率政策,下放信貸審批權限,對于信用良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企業提高授信額度,簡化放貸手續,提高綠色信貸審批效率。
3.3.2? 完善綠色信貸風險評估體系
要想防范和控制綠色信貸風險,就要完善綠色信貸環境風險評估體系。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應該與環保部門一起出臺環境風險評估指引,統一信貸環境風險評估標準,并要求各銀行強制執行。還可以將環境保護程度和節能減耗率等因素納入貸款的審核項目中,充分評估借款企業的環境風險,依據企業環境風險大小制定個性化的貸款方案。
3.4? 完善環保信息共享機制
針對當前企業環保信息滯后和共享不暢的問題,要對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及時披露,建立企業、銀行和環保部門之間的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整合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信息,降低銀行識別、評估和防范綠色信貸風險的成本。
為了促進綠色信貸健康發展,企業應加強自身有關環境信息的披露。環保部門應健全環保信息系統,不斷規范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形式以及內容的完整性,同時也要對企業環境信息的變化情況進行及時更新。此外,還要確保環保部門和銀行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暢通,讓銀行及時獲得企業準確的環保信息。
3.5? 組建綠色信貸專業團隊
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要求商業銀行對企業或項目在生產、經營、環保等環節的風險水平進行專業評估,技術性非常強。因此,急需組建具備多學科背景和專業素質過硬的綠色信貸專業團隊,具體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對現有信貸員工的專業培訓,同時也要大力引進綠色信貸風險評估專業人才。二是積極尋求外部專家或專業機構的支持。通過與綠色環保行業的專家和第三方專業咨詢機構或公司開展長期合作,借助外部力量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活動,滿足銀行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靜怡,陶士貴.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踐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武漢金融,2018(2):67-72.
[2]韓立巖,王臻.綠色信貸發展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4(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