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帆
大學生必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育人工作。本文研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優勢以及策略,為高校輔導員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建議。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熱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工作人員重視。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中堅力量,作為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最親密、且最了解學生的人之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經濟迅猛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人數不斷增多,兇殺、自殺等惡性事件也不時見諸報端,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既要面對復雜的社會及其關系,又要面對在校內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特別是最現實的就業問題,因此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如何避免、解決各種矛盾引發的心理壓力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心理危機和障礙,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增強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能力,成為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未來的整體素質以及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其心理狀態是否符合一定的標準,但標準隨著時代變化、文化背景等變化而變化。可以從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的同一性、心理過程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個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來界定心理健康標準。現階段,可以從智力正常、自我意識正確、情緒健康、人格完整、意志健全、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適應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年齡特征,這幾個方面來界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陳新星在《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6)中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等學校中面向大學生開展的、以實現立德樹人為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一系列有益于心理理素質提升的教育方式,傳播必理健康知識與技能,完善大學生人格,調適大學生的如理狀態,防治心理疾病,增進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輔導員工作的主要職責與抓手之一。
二、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主體之一,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學生教育的一線工作人員,也是和大學生接觸最多、最了解大學生的人。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其他老師沒有的優勢。
(一)時間優勢。輔導員主要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排查和疏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因此可以花費時間來了解、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年齡優勢。輔導員隊伍年輕人較多,很多大學生都會把輔導員當做自己的“大哥哥”、“大姐姐”,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愿意向他們請教。
三、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策略,指計策,謀略。一般是指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或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運用一下策略。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人,多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提高大學生自信心、自尊心,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
(二)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普及、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講座、網絡或是電話咨詢、公共選修課、心理劇展演等等,都可以有效地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學生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處理心理危機意識。
(三)根據學生特點,形成個性化教育?,F在90后、00后學生,思維活躍、觀念開放、個性突出,他們遇到的心理問題、價值觀念問題,比過去更加復雜。因此,輔導員需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結合時代特征,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發揮學生自身優勢,幫助其更好地成長成才。
當然,高校輔導員還需提高自身理論學習水平和研究問題能力,充分發揮教育與管理的能動性、多樣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作者單位:北華大學)
項目來源: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課題名稱:《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及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GS1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