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鵬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土地整理從提出到實施,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對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分析后發現,土地整理偏重于耕地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往往對于環保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土地整理應結合地形、氣候、植被等影響因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本文就對土地整合中存在的生態環保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采取多種手段改變傳統的土地格局及利用方式,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科學的整理和改造,保證土地的有效利用。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工作效率,還能優化生態環境質量,保證有效的資源能夠發揮出最佳的優勢,從而有力的推動我國土地資源的更好發展。
一、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一)生態多樣性缺失
在以往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土地整理人員沒有以長遠的眼光進行管理工作,很多地區為了減少成本投入,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通過填海、開山的方式來增加土地資源的占用量,這種方法雖然在短期內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卻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且生物多樣性也會面臨銳減的風險,使土地資源無法獲得長期效益。在未來的發展中,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劣,大量植被和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單一的農作物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這種發展現狀如果不能進行有效改善,很多物種的多樣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喪失,無法很好地保證該地區的生態平衡,必定會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帶來嚴重影響,這對人類來說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水資源及其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過于注重經濟效益,采用混凝土路面和溝梁結構是現階段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較為常用的整理方式,截彎取直的方法除了能夠降低成本外無任何優勢。這種建設方式,使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不利于土壤水分儲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成本,但降低了地表滲透率和地下水的自我凈化能力,對地下水的滲透性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此外,農田水利工程和梯田建設工程數量不斷增多,各類水利工程雖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很好地滿足了當前土地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卻對水資源的使用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大量的水資源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地表水系結構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會對地下水系統的網絡結構帶來影響,不利于水循環的正常進行,這種情況下必定會使土壤發生侵蝕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不僅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而且水資源環境帶來影響,生態系統自身的穩定性也大大下降。
(三)對大氣的影響
土地整理活動是通過改變土地的植物覆蓋情況、質地與土層結構等綜合情況對大氣產生影響,表現出來的一般體現在形成大氣污染、對局地小氣候或區域大氣質量產生影響等多個方面。由于林地砍伐、荒地開墾、草地過度放牧等活動可能造成地表外露,導致空氣中雜物和粉塵超標。
二、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分析
(一)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嚴格禁止為了經濟利益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的行為,土地整理作為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生態系統保護為基準,秉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的土地整體與土地使用要在生態環境所能承擔的最大限度內。
(二)保護物種多樣性
生物鏈與生態營養結構很可能破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系統的金字塔結構,可能因為一個物種的消失而發生巨大的改變,從而加快區域內的生態平衡失調。經過長期的研究后發現土地整理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而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尤其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還可保證養分的正常循環,能夠起防止土地受到侵蝕,提高土地生產力,還能夠使土壤營養成分的循環更替周期縮短,進而也有效減少土壤環境污染的危害,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農業區進行,因此在土地整理規劃中的首要前提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在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基礎上,維護生態平衡,注重未來的生態可持續。
(三)注重生態建設
地球表面的景觀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土地整理中應該注重對土壤、氣候、生物和地貌等景觀的生態規劃。所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采取多種手段做好土地調整及改造工作,另一方面還要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在景觀植被覆蓋率、種植物豐富度等這些方面開展土地綜合規劃工作,促進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互滲作用。如將田間兩側的灌木林和防護林獨立于其他的植被,建設農田防護林帶(網),不但能夠改善小氣候、防風固沙,從而起到濕潤空氣,降低溫度,涵養水分,改善局部氣候,抵御自然災害的發生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能夠增加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土地整理人員具備長遠的眼光,認識到自身工作重要性,對相應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問題進行全面勘察,做好土地整理工作,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從而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應有貢獻。(作者單位:光山縣土地整理中心)